嬰兒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易感染,且生長發育需要的營養物質也相對較多,消化功能經常處於緊張狀態,一旦腸胃功能紊亂,就可能腹瀉。嬰兒喝奶應該定時、定量,喝奶過多不消化也可能引起腹瀉。

◆ ◆ ◆

說到小兒腹瀉,可以說沒有一個孩子沒經歷過。

在中醫學中又稱爲小兒泄瀉,是脾胃功能失調而致的一種消化道疾病。本病一年四季均有發生,而以夏秋季節較多見。古人將大便溏薄者稱爲泄,大便如水注下者稱爲瀉,合稱泄瀉。臨牀上以大便次數增多,便質稀薄或呈水樣,或兼有未消化的乳食殘渣及黏液爲本病特徵。如不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遷延日久,可影響小兒營養、生長和發育。2歲以下小兒發病率高,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

中醫認爲泄瀉之本在於脾胃,胃爲“水穀之海”,主要功能是接收受納飲食,並將飲食水谷進行“腐熟”初步吸收,喜歡潤澤但討厭過分水溼,胃氣以降爲和,下行才通暢;脾爲“生化之源”,是一切機體能量的來源,主要工作是運化水谷精微,也就是消化吸收轉輸飲食水谷,喜歡乾燥厭惡潮溼,脾以升爲順,上行才通順。脾胃收納轉運、升降功能協調,則消化吸收、傳送正常,飲食水谷中的精微部分纔可以轉化生成爲氣血能量,營養全身,飲食水谷中的糟粕才能正常排泄。

手把手教你學習推拿方法

第1步:補脾經150次

位置:拇指末節羅紋面。

手法:推法,以拇指側面或指肚,在穴位上作直線推動。

操作:將小兒拇指屈曲,沿着拇指的側面從指尖一直推到指根,稱補脾經,推100~300次。

要領:用力宜柔和均勻,推動時要有節律,頻率爲每分鐘200~300次。

第2步:補大腸150次

位置:食指橈側(近拇指一側),自指尖至虎口(食指與拇指在手掌部銜接處)成一直線。

手法:推法,以拇指側面或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線推動。

操作:從食指尖直推向虎口爲補,稱補大腸;反之爲清,稱清大腸。補大腸和清大腸統稱推大腸。此處補大腸,推100~300次。

要領:用力宜柔和均勻,推動時要有節律,頻率爲每分鐘200~300次,此處一定要注意推的方向是從食指尖直推向虎口,方向弄錯了治療效果可就不一樣了,因此一定要看仔細哦!

第3步:板門推向橫紋200次

位置:在手掌大魚際部。從大魚際中點至腕橫紋呈一條直線。

手法:推法,以拇指側面或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線推動。

操作:用推法自拇指指根推向腕橫紋,稱板門推向橫紋。推100~300次。

要領:用力宜柔和均勻,推動時要有節律,頻率爲每分鐘200~300次,此處一定要注意推動的方向,這與治療作用有關,方向弄反了治療效果可就不一樣了,因此一定要看仔細哦!

第4步:逆摩腹5分鐘

位置:腹部中間,肚臍周圍。

手法:摩法,以手掌或食、中、環指指肚附着於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腕關節連同前臂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環形移動摩擦。以掌撫摩者稱掌摩法,以指撫摩者稱指摩法。

操作:用手掌或三指併攏按在腹部輕輕的摩動,逆時針摩5分鐘。

要領:用力要輕柔適當,速度宜均勻協調,操作頻率爲120~160次/分。指摩可稍輕快,掌摩可稍重緩。注意一定是逆時針摩動!

第5步:推上七節骨200次

位置:命門(第2腰椎下凹陷中)至尾椎骨呈一直線。(找到寶寶的胯骨,也就是叉腰摸到的骨頭,胯骨高點連線與脊柱相交的地方是第四腰椎,往上倒2個就是第2腰椎了)。

手法:推法,以拇指側面或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線推動。

操作:用拇指橈側面或食、中二指指面自下向上作直推,稱爲推上七節骨。反之,自上向下推,稱爲推下七節骨。

要領:用力宜柔和均勻,推動時要有節律,頻率爲每分鐘200~300次,此處一定要注意推動的方向是自下向上,這與補瀉有關,方向弄錯了治療效果可就不一樣了,因此一定要看仔細哦!

第6步:揉足三里50次

位置:膝蓋外側陷凹下行3寸,脛骨旁開1寸。膝關節外側間隙下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

手法:揉法,以手指指肚,吸定於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

操作:用拇指按揉足三里,揉50~100次。

要領:操作時用力應輕柔而均勻,手指不要離開接觸的皮膚,應使該處的皮下組織隨手指的揉動而滑動,不要在皮膚上摩擦,頻率爲每分鐘200~300次。

如果兒童伴有發燒,可以增加以下穴位:

清天河水200次

位置:前臂內側正中,自腕橫紋上至肘橫紋上呈一條直線。

手法:推法,以食、中指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線推動。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部,稱推天河水,或稱清天河水。推100~200次。

要領:用力宜柔和均勻,推動時要有節律,頻率爲每分鐘200~300次。推的方向一定是從腕到肘,不可反向操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