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赫赫有名的将军,他们身经百战,他们战功赫赫,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也有一些将军,却因志向和性格的差异,造就了其不同寻常的革命经历。今天要讲诉的这位将军,更有其鲜为人知的归宿,其留给后世的话柄,常为人所津津乐道,他就是曾经红军中赫赫有名的“暴烈”军长-何畏。

出身奇特,战功显赫

何畏可谓是当时红军中罕有的“香饽饽”,他不仅赖于他复杂的出身,也和他传奇的经历有关。

何畏,1900年出生在海南,其祖母是越南人,所以他是一个有着异国血统的人。早年随父亲到马来西亚,不久参加马共,并担任马共的领导人及英国和荷兰两族的中区委员,后被英政府逮捕,驱逐出境回国。

何畏回国后,考入厦门大学,在校期间,何畏曾与文人郭沫若等人共同创办了同人杂志,之后又发起成立创造社,并在《创造季刊》、《创造月报》等刊物上发表多篇小说、戏剧。

由此可见此人具备文艺才华,不同于一般的战场将军。

1925年,何畏参加省港大罢工,凭借良好的指挥气质,很快就成为了这次罢工浪潮的风云人物。

1927年5月,何畏参加了广州起义,并在此期间加入红军。随后他奉命潜入越南,参加了广西越南边境的以法国人为对手的游击战争。

此时的何畏,已经具备的一定的知名度。

小诸葛美名扬,与王树声齐名

1929年被广东省委派往广西从事兵运,广西是十年内战中令人瞩目的地方,这里爆发的起义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比如广州起义和百色起义。何畏在此参加的起义,为他后来担任红军早期高级将领奠定了基础。

他先后担任红七军连长、营长,红军赣南西河独立营营长,上犹县红色独立营营长等职。战斗中他身先士卒、作战英勇,多次负伤仍顽强执行任务。由于多次凭借聪明的头脑立功,曾被冠以美名“小诸葛”的称号。

不得不说,早期红军战将中,像何畏这样出身特别,善于指挥打仗,又参加过重大起义事件的将领很少见。

1932年,何畏被派到红四军工作,此后随张国焘、徐向前等人驶入四川,参与创建川陕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在红四军时期,他先后担任12师副师长,师长,由于表现突出,作战勇猛,曾获得一等红星奖章,与同时期的王树声,李先念等人齐名。

1933年,红四军扩编,他被委任为红9军军长。担任军长期间,部队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战争,参与指挥了许多重大战役,名望越来越高。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期的许世友还是他的下属,任副军长。可见此时的何畏在军中多么突出。

但更能奠定他声望的是后来的“懋功会师”。

懋功会师,影响巨大

1935年,红一方面军为战略性反围剿而转移,金沙江,进入四川,准备与红四军会师。当时的红四军首长由张国焘和总指挥徐向前等人带领,指示红三十军政委李先念和红九军军长何畏为先头部队,何畏此时又被任命为懋功支队司令兼政委,率25师和27师进入懋功扫荡这一代的敌人,使得红军能顺利度过此地带。

何畏率领所部,星夜赶路,一举攻下懋功,为红军扫平了障碍,为后来的懋功会师立下了巨大功劳。

这一壮举,是早期红军中比较罕见的,也因此使得何畏的名声和威望日益渐长。但此时的何畏也因为声望的不同,变得嚣张蛮横而不可一世。当然,也和他与张国焘的亲密关系有直接原因。

张国焘是红军早期的高级将领,在五四运动中即表现出领导才能,成为早期红军主要领导人之一,在军中很有威望。何畏成为红四军军长,也是深得张国焘的提携,曾一度被视为麾下最信任的爱将。

性格嚣张,随张叛变

但由于张国焘后来的发展路线的错误,也使得何畏后来的命运遭遇了严重下滑。

1935年,红军举行联席会议,否定了张国焘的西进政策,这使张国焘大为不满,虽然口头上同意红军北上,但仍握有大量兵力的张国焘却召集陈苍浩和何畏等人,反对会议北上的决定,进而开始大搞分裂活动,企图篡权夺位。

懋功会师

随后张国焘一意孤行,率部西进,但却因错误的决定而损失惨重,踏上了叛变的道路。

张国焘叛变之后,何畏当然是站在张国焘一边,其下场也不言自明。

在张国焘《我的回忆》里写道:“原任红四方面军第九军军长的何畏也被捕了,他出身工人,在红军中战功显赫,负伤十一次之多,一直为红四方面军的领导辩护。”

此一说即表彰了何畏的功绩,也掩盖了他的错误。

叛变后怎样,鲜为人知,死因成迷

后来的何畏怎样,鲜为人知的经历一直众说纷纭,不过大概有三个版本。

一,《张国焘》一书中称:“张国焘叛逃后,何畏步入他的后尘,投奔国民党,被国民党特务机关扣押。在被扣押期间,何畏曾向张国焘求救,但军统头子戴笠却未给予批准,直到半年之后才释放他。”

被释放后的何畏,仍然投靠了国民党特务机关,任中统专员,但于1949年被处决。

二,脱离革命,以教学和研究农业度日

何畏跟随张国焘加入国民党,但今非昔比,仕途非常惨淡,每每因为自身的经历而被排挤,后来何畏毅然离开,去了南京靠教书度日。1949年他投江自尽。

三,此种说法来自海南《椰城》等杂志。何畏离开后,回到广州,与一个叫做罗明新的女子结婚,并育有一男一女。1956年回到家乡,与原配夫人曾国彩及两个孩子共同生活。平日里除了种地,还义务担任夜校的老师。

晚年何畏

他心灵手巧,自学了很多手艺,比如泥瓦工,经常帮助村里的老人盖房子,也赚些钱补贴家用。他平日里喜欢看书,经常读古人写的书,也和村里的小孩子讲授课程,村里的百姓对这个“外来人”很是亲近和赞赏,因为他是村里少有的有“学问”的人。

1960年的某天,何畏去世,临终前才对妻子坦白曾经不同凡响的经历,让妻子震惊不已,他说:“我曾经是搞革命的,战功显赫,我曾经的战友现在都在北京当大官,我由于犯了错误,才脱离了红军。”

以上就是关于何畏结局的三个版本,对于他的死因,到底是1949还是1960,恐怕很难确定,不过个人觉得1960年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更符合常理。

纵观何畏的一生,曾经的辉煌不过是一场梦而已,隐姓埋名的生活也是他不得已的路径之一,也算是对于他错误的一种惩罚吧。

不过不管怎样,他曾经的辉煌终究是那个时期没有多少人可比的,与他同时期周纯全,当时也十分受张国焘赏识,建国后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如果何畏一直在正确的路线行走,上将军衔中也许会有他的名字,只可惜一步错,步步错,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如璀璨繁星陨落,实在令人惋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