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上,曾存在过无数个皇帝,而让人们直到现在都能记住的并不多,但唐朝的好几任皇帝基本都名流千古,是他们实行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措施,也是他们带领唐朝走向历史上的繁华盛景,所以如今的历史书每当提起他们的政绩都会称赞不已。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贞观之治”令众多百姓可以安居乐业,直到现在都有人研究学习,不过在李世民夺位之前,父亲李渊和兄长李建成也有为改善百姓的生活,结束隋朝末期混乱的局面做出过努力,我们并不要因为他们在兵变中是失败者而抹去了本来的功劳,只能说李世民的功劳在其中占了最主要的份额。

有些事情要用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很多时候帝王身上也有存在疑虑的地方,只是他们的“功”在历史上大于“过”,所以常常会被忽略不提或一笔带过,李世民励精图治,任用忠臣,开创太平盛世,可以称为中国的一代明君,而玄武门兵变在史上其实算是他道德上的污点,古时候人们特别看重皇室正统,但这个皇位是李世民杀了亲兄弟强行从父亲李渊手上抢过来的,大部分资料或者影视剧描述这段历史给人们的印象都是李世民由于不断受到太子的迫害为了自保才被逼暗中筹谋发动兵变,不过若仔细研究史书和李渊他们父子三人的关系会觉得里面的故事似乎存在一点点矛盾。

首先那时候李建成已经基本坐稳太子的位置,李渊对这个太子也没有太多的不满,如果李世民当时是处于弱势的地位,那李建成也不用过于担心李世民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而主动处处陷害他,毕竟事情败露后迫害兄弟的行为传出去不仅对自己的名声不好,还可能动摇自己的太子之位,而且李建成若真的十恶不赦,那李世民直接爆出来这些事情让李渊废掉这位太子再另立就好,也不用冒险去发动规模如此之大的兵变了。其次据古籍记载,当时李世民的势力并不弱,大唐的江山很多都有李世民的功劳,君王最重要的就是政权和兵权,而李世民如此强大的实力理所当然引起了太子李建民的忌讳,也自然会暗中阻碍李世民继续壮大他的势力,这都是比较常见的制衡手段。

若站在当时李世民的立场,他既有极强的实力,又为唐朝打下那么多江山,同时还是皇帝的儿子,自然也会对这个皇位抱有想法,在古代只要太子还没正式成为皇帝,其他皇子都有取而代之的可能,李世民有这样的野心很正常,再加上他手下还有一帮忠心耿耿的兄弟,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已经与李世民的利益绑在了一起,即使李世民中途不想去争夺这个位置,也已经不是他自己一个人就能决定的事了。

在后世人们对史书记载唐朝之后一些历史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也包含在内,修改历史对李世民的好处是不仅可以让自己成为这场兵变中的正义角色,美化这段夺位的经历,还有减少描述李渊和李建成父子俩的功绩,削弱他们打造开唐盛世真正的作用,以此凸显自己的丰功伟绩,其实这样做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李世民是最后的胜利者,也想让自己在历史中名留千古,但带来不好的影响就是后代的皇帝极有可能同样删改掉对自己不利的历史。

在史书上大幅度描写关于李世民事迹的,除了他的治国之道,还有则是他对待功臣的态度,一般皇帝登基后,都会忌讳着助他登上皇位的功臣们,因为他们手中的权力是极大的,但李世民有足够的自信管着这些功臣,即使有人起了异心,凭自己的实力也完全可以控制住,于是就将这些忠诚的武将们一起放到朝堂,利用每个人的优势帮助自己壮大这座江山,事实证明李世民的确懂得如何掌控这些功臣,后来有人起了反叛之心,李世民很快就找到目标并毫不犹豫处理掉了。

没有人是百分百完美的,李世民也是,虽然他在得到皇位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黑历史”,在某些决策上也曾犯过错误,比如即使有前车之鉴李世民也坚持要去征战高丽,最后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争果然失败而归,但李世民的确将大唐带入了盛世之初,他重用功臣,鼓励生产,在位期间的所有成就都是无法取代的,光凭这一点李世民就值得被称作一代明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