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陆空“作战”,六大焦点看黄河流域最大规模环境排查

新京报讯(记者 邓琦)黄河流域正迎来史上最大规模入河排污口排查,究竟有多少口子向黄河排污,终将摸清。

首批试点涉及山西(汾河流域)、甘肃(黄河干流段)、青海(湟水河流域)3省12地市,共三千余公里岸线,“海陆空”相结合,无人机、水下机器人、探地雷达同“作战”。目前入河排污口资料整合已基本完成,初步计划7月底之前完成无人机航测,10月底之前完成人工排查和专家核查,形成统一规范的入河排污口名录。

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要求,必须把入河排污口这个基础性“底数”弄清楚,把陆地污染治理与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挂起钩来,切实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换言之,入河排污口将连接起水里和岸上。

近日,生态环境部执法局相关负责人接受新京报专访时表示,考虑到一些地市在技术储备、专家力量等方面存在实际困难,生态环境部将联合相关省级生态环境厅开展技术帮扶,提供专家服务和技术答疑,现场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排查整治中,坚决反对把排污口一关了之、一堵了之等简单粗暴的“一刀切”行为。

焦点1

从渤海、长江再到黄河排污口排查,为何水域治理都从排污口开始?

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而入河排污口贯穿整个流域的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与流域环境质量改善、水资源利用和水生态保护都密切相关。入河排污问题突出的地方,往往就是水污染严重的地方,同时也是水资源利用和水生态治理存在明显短板的地方。

因此,必须把入河排污口这个基础性“底数”弄清楚,才能把陆地污染治理与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挂起钩来,通过水陆统筹、以水定岸,有的放矢加强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推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水资源保护水平,有效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

长期以来,黄河面临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功能严重破坏、生物栖息地丧失等问题,经济社会用水和生态保护间矛盾尖锐。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依然严峻,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达80%,过度开发导致水污染加剧,部分地区“有河皆干、有水皆污”,一些流域尾矿、工业和生活废水无序排放问题突出。2019年黄河137个水质断面中,劣V类水占比达8.8%,明显高于全国3.4%的平均水平。

2019年,生态环境部完成了整个长江流域、渤海海域的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工作。在试点基础上,采用无人机航测、人工徒步排查、专家质控式核查等“三级排查”模式,把长江干流及9条主要支流2.4万公里岸线、渤海3600公里岸线,全部用无人机航测一遍,又组织各地生态环境系统的6668人“拉网式”徒步走了一遍,最后组织专家团队携带红外、声呐、无人船、水下机器人等高科技设备,进一步核查一遍。历时一年,集中了大量人员、设备、科技手段并动员各方力量,充分运用高科技、下足功夫,切切实实把底数搞清楚。

上述负责人表示,实践证明,这种“高科技+笨功夫”的方式是有效的,通过6000多人的实地排查,共发现长江入河排污口60292个,渤海入海排污口18886个,几乎涵盖了所有入河入海排污的“口子”,基本实现“有口皆查,应查尽查”目标。

焦点2

通过前期调研发现,黄河流域排污口有何特点?

生态环境部华南所高级工程师陈尧介绍,前期调研发现,黄河流域缺水,在这里水是宝贵的资源。同时,黄河流域的排污呈现明显规律。

例如用水大户企业和农田灌溉,前者定期会排高浓度尾水或污泥,雨洪季节可能会借雨排污,其次,一些渣土尾矿堆在山沟里并不做防渗,雨洪季节面源污染物会顺泄洪渠、雨洪口入河;后者种植季节(一般两季,冬小麦9-10月种、5-6月收,夏小麦6月种、9月收)初期来水冲刷积存在灌渠中的污染物入河,雨洪季节面源污染物从农田溢流顺灌渠入河。这些都是黄河流域的特殊情形,需要引起注意。

此次试点的3省,无论地形、水情、城乡分布、沿河排污等,差别都比较大。青海主要是生活污水,沿河企业少。甘肃企业、人口集中在兰州,兰州为峡谷地形,黄河、湟水河穿城而过,沿黄河和湟水河分布大量大型企业和城区、乡镇,各支流、沟渠沿岸遍布乡镇和中小企业,城乡建成区之间分布少量农田灌区。山西滨河城镇多、农田多,支流上企业多,峡谷里矿多。比如太原市,汾河穿城而过,城区建设强度大;古交县段为峡谷地形,干支流山谷分布大量煤矿企业;其他区县几乎是平原,汾河干流被开发为景观河道;各支流上企业众多。

另外,黄河水季节差异大,城市泄洪压力大、排污量大。黄河雨季主要集中在6-9月,雨水急、洪水位高且携带杂物多,因此主要干支流都修有堤坝防洪。干支流河道中日常水流细、滩涂多,雨季或突发暴雨时,洪水、上游水库开闸放水和市政污水厂泄洪水将污物裹挟入河,水流污染物浓度高,有时会造成局地污染事件。

焦点3

黄河入河排污口排查跟长江、渤海排查有什么区别?

“我们需要在长江、渤海排查经验上,进一步建立排查细化规范。”生态环境部卫星中心杨海军说,长江、渤海大部分区域为平原,上游部分城市涉及山区、峡谷。但黄河试点三省中,青海、甘肃几乎全是河谷地形,而山西也有1/3河段位于峡谷中。

黄河流域人口聚集在大城市,相当范围的沿河道路通行不畅,自然岸线多,人工岸线少,绝大部分河段不通航,排水季节性差异大,日常绝大部分支流无水,这一点也不同于长江、渤海。

同时,原有航拍解译规范、非排口认定标准、现场排查操作规范、质控方案和排口分类规范都不能套用原有长江、渤海经验,需要依据黄河三省各自的特殊地形、排污情形,在大标准下进一步细化完善规范。

另外,黄河夏季洪水、冬季严寒影响更大,需要进一步做好准备。黄河夏季洪水可能淹没河道中大片滩涂、湿地、排口,也可能存在部分排口借雨排污的情形,从而干扰无人机航拍解译,降低排污口解译识别率;秋季现场人工排查的现场看到的情形和无人机航拍图存在较大差异。青海、甘肃部分城市10月份开始下雪,这部分现场人工排查和专家攻坚争取在9月底完成,否则难度、危险大幅增加。8月需在现场开展密集、细致的准备工作。

焦点4

此次黄河排污口排查将采取哪些方式?

此次试点范围包括黄河干流甘肃段、湟水河、汾河等河流(段),涉及山西、甘肃、青海3省12地市(州)。任务分为四项,跟长江和渤海排查时一致,分为排查、监测、溯源、整治,即“查、测、溯、治”。

根据黄河流域产业和人口分布情况,原则上,排查范围以所排查河流(段)两侧的现状岸线为基准,向陆地各延伸1公里,有条件的可结合实际进一步延伸范围。但是,河流(段)两侧10公里内有工业聚集区的,应将整个工业聚集区纳入排查整治范围,切实查清污水去向。

排查对象包括所有工业企业排污口、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污口,还包括其他通过管道、沟渠、涵闸、隧洞等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排口。简言之,是个排污口,就查。

跟渤海和长江大排查一致,黄河排查将沿用三级排查模式,即无人机航测(一级),力争做到排查范围的“无死角”和“全覆盖”;人工徒步排查(二级),组成陆地组、水上组和技术攻坚组,采取天空航拍、地面徒步、水上巡查等方式,实行“地毯式”排查;专家攻坚核查(三级),即对排污口分布的重点区域、敏感区域和可能存在疏漏的异常区域,采用无人机、水下机器人、无人船、水下探测器等先进设备,查漏补缺和更新完善,建立统一规范的如何排污口名录。

排查过程中,将进一步加强热红外成像仪、探地雷达、管道机器人、移动环境监测车等先进设备使用,实行全流程APP清单式管理。

焦点5

目前预计,此次排查会面临哪些困难?

上述负责人介绍,除了黄河流域特殊的地形等因素,目前摸底发现,地方在技术、资金以及人力等方面,存在困难。

比如,三省前期排查中都做了不少工作,一些地区对高技术手段也进行了尝试,但总体上地市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确实存在技术实施困难。比如,青海省就希望各地有航拍经验的单位参加航测工作,切实提高无人机航测及解译水平。人力上,有的地方环保工作人员力量有限,其他部门没有动员起来,难以做到全面排查。另外在资金上,开展生态保护与污染治理工作,都需要当地增加投入。

鉴于此,按照“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原则,全力夯实各项准备工作。

比如,建立了黄河流域排污口APP系统这个大数据平台,具备精确定位、路线导航、信息填报、拍照录像、统计审核以及全流程管理等功能,满足现场排查上千人同时使用,实现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一张图”“一本账”。

生态环境部还建立了“兜底”保障员队伍。以生态环境部系统人员主,建立保障员队伍,负责协调解决物资、住宿、饮食、安全、报销、技术等各方面问题,解决一线人员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一线攻坚。

为了帮助各地解决实际困难,生态环境部牵头建立协调帮扶工作机制,由生态环境部执法局、黄河流域局处级干部任组长,各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和指派部属单位人员任副组长,成立3个协调帮扶工作组,分片包干,对负责区域试点工作进行指导调度,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督促如期完成目标任务。

各协调帮扶组将分赴所负责省份开展现场帮扶,协助做好技术方案、航测范围划定、空域申报技术文件起草等工作,协调解决相关技术问题。

焦点6

排查完成后,是否会对地方政府追责?

上述负责人明确,此次排查主要是帮助地方摸清入河排污口底数,具有普查意义,排污口数量并不是追责依据。过去,由于职能交叉和历史原因,确实存在九龙治水和多头交叉等情况,现在重点是着眼未来,真抓工作、解决问题,只要行动起来,一并解决问题,就是好的,要真正把各方的思想和办法统一起来,摸清底数,建立底账,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切实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

此次排查还明确,地方人民政府作为排污口整治工作的责任主体,要细化落实好各方责任,做好工作谋划,要坚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将整治责任落实到位,坚决反对一刀切,一关了之,尤其是对那些需要管网改造的难点问题,要科学论证完成时限,尊重客观规律,整治时间要留有余地,绝不能层层加码、急于求成。

“近两年,山西、甘肃、青海在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排查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由于统计口径和技术方法不同,本次排查结果可能与之前各地工作会有所差别。但是,对各地已经开展的前期工作,我们要充分借鉴和吸纳,既不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要进一步落实’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和拓展。”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协作记者 浦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