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宫从明永乐四年(1406)开始修建,用了15年时间基本建成。整个宫殿的设计和布局都表现了封建帝王的尊严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明、清两代先后有24个皇帝在此执政,清代皇帝倒台之后于1925年成立“故宫博物院”,成了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

紫禁城又称宫城,也称皇宫。坐落在北京城的南北中轴线上,占地72万多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周长约7华里,全部殿堂屋宇达9000多间,四周城墙高10余米,是名副其实的“帝王之城”,旧称“紫禁城”。

这座宫殿红墙黄瓦,金碧辉煌,处处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气魄和尊严,令人肃然起敬。为什么称其为紫禁城?是否与紫色有关呢?

关于这个问题,大致有这样几种说法:

一说紫禁城的名称与“紫气东来”的典故有关。据汉代刘向《神仙传》:

“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这是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故事:在周王朝担任主管图书典籍的老子,知道天下将要大乱,辞掉自己的官职,不顾七八十岁的高龄,骑着一头青牛,离开了洛阳向西走去,这天清晨,善观天象的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负责人尹喜看到东方紫气氤氲,知道将有祥瑞降临,便恭敬出关相迎,不久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骑着青牛悠悠而来,尹喜将他留下,写了一篇专讲“道”“德”的五千字论文,这就是流传千古的《道德经》。其后,“紫气东来”成为祥瑞降临的代名词。

如杜甫《秋兴》诗日: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古人把“紫”与神圣、祥瑞、富贵联系在一起,把传说中的仙人住处称为紫海,将神仙称为紫泉,并把皇帝住的皇宫叫作“紫禁城”,这与“紫”色自然是密不可分了。

还有一种说法同样带有神话色彩,紫禁城是由天上“紫宫”衍化而来。此说源于《广雅·释天》:“天宫谓之紫。”把天上的宫殿叫做“紫宫”。《淮南子·天文训》也载:“紫宫者,太乙之居也。”有人解释说:天上有紫微宫,是天帝的住所。皇帝是天帝之子,也就是崇高无比的天子。“王者立宫,象而为之”。皇帝是不折不扣的“王者”,居住的宫殿如同“紫宫”(即紫微宫),紫禁城即由其演变而来。

关于紫禁城的来历和本义,最通行的说法与古代“皇垣”学说有关。古代的天文学家根据自己的认识和臆想,将天体恒星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及其他星座。其中三垣即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紫微星垣处于三垣的中央,它就是人们熟悉的北极星,四周群星拱卫,它稳居正中不变,且永恒不移,光照人间。

古时有“紫微正中”“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朝官员四海分”之说,因而就把居于正中的紫微星垣代表皇帝,将其住处称为“紫宫”,此即为皇极之地,所以习惯称帝王宫殿为紫极、紫禁、紫垣等。皇帝宫殿是封建社会中级别最高的禁区,高度戒备,神圣庄严,禁止庶民百姓靠近,官员们也不能随便出入,故称之为“紫禁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