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疏雨过枫桥。”桥作为实用建筑,架空于溪流水面,或山涧壑谷,延伸着人们脚下的路,它是人们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仿效自然的匠心之作!在人们的心目中,一座用来过路的桥,似乎没有那么浪漫感伤的情趣。然而众多文人墨客却把桥作为一种经典意象,借以传情达意,于是桥又被赋予了太多的内涵及诗意。

图片来自网络

从古自今,人们一路走来,那些形态万千的桥,让临水难涉的愁苦转变为了脚踏坦途的欢愉;使前途茫茫的怅叹转变为了迎风翩然的轻松。当那些横于古代文人前行路上的潺潺河溪,或是湍急飞流不再成为横绝的水域,他们无论是驻足桥上还是漫步桥上都会不自觉地生出诸多情思来!于是,桥便联通了诗人的心境并向山水自然延伸。

01《绝句》

南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图片来自网络

在根深叶茂的古树下,拴好了带篷的小船;拄着用藜做成的拐杖,漫步小桥,一路向东欣赏美丽春光。那杏花开放在丝丝细雨中娇艳欲滴,下个不停的杏花雨像是故意要粘湿我的衣裳似的;香风徐徐,吹在我的脸上已不使人感到那么具有寒意,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曼妙无比。这首诗是南宋诗僧志南的一首即景小诗,写出了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的首联写诗人的行踪,从选择靠岸泊船到拄着拐杖过桥,呈现出一位老僧遍览一路风光的情景。虽写景着墨不多,却意延诗外,犹感景态万千!个人在想,诗人划一叶扁舟而来,为何不直接泊东岸观景?我认为诗人并不是只为过桥东去观景,而是将观景的立足点放在了桥上,并用拟人的手法写杖藜扶我,饶有情趣地写出了漫行桥上的样子,这“过桥东”的过程才是诗人饱览春光最惬意的一程。

图片来自网络

《绝句》的尾联,诗人着眼于自己的感觉来写景物。用写意的笔调渲染出杏花春雨、扬柳清风,重点放在“欲湿”、“不寒”上。“欲湿”,说明蒙蒙细雨似有若无,润如酥的杏花绽放着,游兴正浓的诗人岂肯止步!“不寒”,说明吹动杨柳的春风带有丝丝暖意。这样表达,使整个画面达到了色彩缤纷,春意盎然的效果。这首充满乐趣的诗,写出了一个热爱生活的和尚观赏春光的喜悦心情。

02《春游湖》

宋代: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图片来自网络

诗人来到湖边,看到成双成对的燕子追逐嬉戏,不禁问道:“燕子啊,你们是几时回来的?”再放眼两岸,美丽的桃花好像正蘸着水绽放。那绵绵的春雨使湖水上涨,桥被淹没了,游人已不能过河。正当人们犯愁的时候,从柳荫深处,荡荡悠悠地撑出一只小船来!这首诗描写出了诗人早春赏景中的意外之喜。诗中虽并未着意写游湖的过程,但却能从这意外之喜中联想到游湖的情景。

宋代诗人徐俯这首《春游湖》,虽为一首小诗,却写得风韵翩翩,予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诗人本欲从桥上一路看来,览尽湖光山色,但水阻桥不通,是多么令人扫兴,可凑巧的是,从柳荫深处划出一只小船来,使得赏景的失望变成了希望。诗人着墨于断桥,营造矛盾和冲突,使得这次春游更富情趣。读这首诗,仿佛让我们也尝受到了撑出小船所带来的喜悦。

图片来自网络

03《桃花溪》

唐代: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隐隐约约看见一座高桥,横亘在野烟深处;在河流中那露出石堆的西畔,借问渔船上的打渔人。溪水载着桃花,终日漂流不尽;桃花源的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边? 山水自然美,总是为中国文人情有独钟,有山有水自然也就会有桥!张旭这首《桃花溪》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一座飞桥横跨山溪,仿佛联通了美丽的桃花源,将人们引入到了一个若仙景般的尘世之外。

图片来自网络

这首诗起句由远外落笔,写出了山谷的幽深,呈现出了烟桥迷朦的意象;次句将镜头近移,诗人自入画图之中,与渔舟轻泛的渔人招呼问讯。第三句写向渔人借问的原因:桃花终日不绝随水漂流,由桃花而联想起进入桃源之洞。结句写急于找到桃花源的洞口在清溪的具体位置。整首诗表达出了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然而,桃花源本是虚构的,诗人知道渔人无可奉答,也许诗人留下一个美妙的遐想更能体验到岁月静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