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份,辽沈战役已经进入了扫尾阶段,此时杜聿明正在葫芦岛指挥国军撤退,他万万没有想法的是,一场更大的战役正在酝酿,这便是淮海战役。

而淮海战役素来有解放军先发起之说,但随着杜聿明记述的《淮海战役始末》一文流出,我们不难发现淮海战役,也就是“徐蚌会战”,实际上是国军率先准备的。

早在蒋介石还于北平督战之时,南京国防部何应钦、顾祝同等人就制定了中原作战计划。

并且在作战会议上,国军制定了“守江必守淮”的战略,后来这个战略也得到了蒋介石和杜聿明的认同。

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国军具体作战部署,既“以少数兵力坚守徐州,放弃所有陇海路上的城市,集中兵力于津浦铁路两侧作攻势防御”的计划,早已经被国防部作战厅长郭汝瑰送到了解放军手里。

因此淮海战役打响后,国军就一直被解放军牵着打。例如围歼黄百韬兵团,紧接着又围歼增援淮海战场的黄维兵团,最后消灭杜聿明集团,可以说淮海战役就是这三大阶段。

那么国军为何如此听话,总是向解放军的包围圈走呢?其实这和蒋介石的指挥离不开关系。

实际上在黄维兵团被中野包围后,杜聿明就认为徐蚌会战不能打了,他要把仅剩的30万国军带回去。

没想到蒋介石却给杜聿明下命令,让他务必救出黄维兵团。而杜聿明得知这个消息后,可谓绝望,只好硬着头皮上了。

相反粟裕将军得知杜聿明要救出黄维兵团后,可谓大喜过望,因为他最担心杜聿明集团跑掉,错失全歼杜聿明部的机会。

说道这里,大家也不难发现,实际上国军在徐蚌会战中的部署并没有实施,相反蒋介石的“微操”,使得国军陷入了“被合围、救援、再被合围”的境地。

可见,国军在正面战场的失败,其实是有大原因的,蒋介石总是打破军事统帅的既定战略,这又如何打胜仗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