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读了大半辈子还要多时间的八股文,人近中老年人的范进,在得知自己个儿高中举人后,其实没发疯,就是一高兴,巨大的高兴,兴奋得不得了。这人毕竟年龄大了,被一口浓痰给堵住了喉咙,气息不顺,头脑发昏,然后只顾着高兴,就乱跳乱叫起来,失了举止。

但人家范进已经高中举人了,这样的行为,也确实没什么大不了的。再后来,一口浓痰顺出去之后,也就恢复正常形态了。这个举止,通俗的说,就类似于,你着急要上厕所,却找不到厕所,着忙抓瞎的感觉,那是一样样的。

但范进如此奇怪的举动,为何众人还觉得正常之极,范进本人,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呢?而且,范进的屠夫老丈人,平时对范进吆三喝六的,怎么在这关键时刻,打他一巴掌,还有点儿害怕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举人这个身份,在古代那真了不得啊:

第一,古代功名,首先是秀才,这个放到现在,至少也是大专了。

没考中秀才,都算不得读书人,最多算,上学了,启蒙了这种。而考中秀才后,至少以后可以在乡里开私塾,教书育人了。中了秀才,可以在乡里县里享受一定的待遇,遇到大活动,能领到不菲的银两,加上私塾,肯定比种田强多了。秀才,就算是完全脱离了劳动阶层了。

第二,秀才之上,那是举人。

举人,在古代,那就像上世纪我国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稀缺的很。虽然还没有一官半职,但只要有缺职,马上就能获得职位,而且,至少是县令这样的官,甚至直接放知府的,也有。人家范进,不出几年,就是大官啊,大官的行为,也就正常了。

所以,如果横向对比,举人放到现在,那就是准县长,甚至有准市长的。显而易见,一句“举人老爷”那是没得说的。

第三,举人之上,才是进士,进士前三名,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

而且,古代三年才有一考,一考放榜最多三四百人。可想而知,这举人及之上的进士,那是有多么稀缺了。

古代为八股文的科举考试,从低到高,分别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院试是县市级的考试,考中了,就是生员,一般称为秀才,这个年年考(个别时期也有三年一考的);乡试、会试和殿试三年一考,分别是省、全国和古代皇帝亲自考的考试,省考合格的,就是举人;全国考试合格的,就是进士;进士再参加殿试,前三名,就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了。

在古代,通过这个科举考试上来的,才是正儿八经受人尊敬的人才,也往往会受到王朝的重用,要远比那些靠世袭得来、或者捐个功名(就是拿钱买)的受重视得多。

如果是世家子弟,又考取功名的,那可是荣耀加身,尊贵无比了。

但全国秀才都来考,每三年就录取三四百人,最多也就一千来人。相比古代,尤其是隋唐宋元明清时代庞大的官僚体系相比,三年才这么点儿人,那真正是个个得重用,人人得势力了。

当然,随之而来的是,科举很难考中,有很多人连考十次,那可是三十年,从青春少年到白发苍苍老人,依然没考中举人的,也比比皆是。所以,古代考中举人及之上进士的,往往也到四五十岁了,然后再开始当官。

以范进的年龄,五十四岁考中举人,也还算是年轻的,而且,以当时的生产生活水平,人活到七八十岁,也是稀松平常事儿了。所以,全乡人为他疯狂,也就再正常了。因为,人范进,很快就是县太爷,甚至是知府大老爷了,这可是正儿八经的父母大官。(作者:董江波,笔名冷得像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