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金雄

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

近日,由法智融媒、厦门大学法学院郑金雄教授在厦大法学院法律传播班共同发起“2020两会民法典传播”线上线下研讨会,分成五个小组针对民法典传播中的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及传播效果进行研习。在听完同学们的分享后,郑教授进行了点评。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演绎着许多治理模式,在这些模式中,法律无疑是比较成熟、公正的方式之一。但是,不管法治治理模式是如何的理想,仅凭单纯的立法活动并不当然达到实际的治理效果,并不等于公民能自动理解和接受这些法律原则,只有进行法律传播,才能使法律精神进入公民内心,成为公民内在行动准则。所以,传播是法律无时不刻的存在方式,只有通过传播,才能促使法律与公民见面,只有通过传播,才能确保法律得到充分的实施。

法律传播的任务首先要保证法律信息被所有的公民了解,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人们,从摇篮到坟墓,都必须随时随地与法律打交道,但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专业知识门槛的现实,其中的大部分民众没有机会以参与立法方式或者参与法律活动来获得法律信息,绝大多数人由于缺乏经验性接触,因此法律信息的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这次《民法典》的颁布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除了各大媒体平台外,无论在办公室、旅途中还是茶余饭后的餐桌上,都已经成为“民法典”的传播场所。而这次之所以会掀起全民学习的热潮,除了《民法典》本身与老百姓密切相关外,也跟各类媒体兼具广度与深度的传播策略有关。

除了人际传播外,《民法典》的传播更集中在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即民法典传播主要由政务媒体、传统媒体及传播媒体在互联网上延伸的媒体进行,但同学们还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法考、法硕考研机构因针对考试而对民法典进行的解读,这一类传播内容虽涉及仅仅是法律专业人群,但能快速促使律师及法学生掌握民法典知识。当然,新兴媒体虽形式丰富,但也泥沙俱下,特别是标题党现象严重,误导了受众,容易造成谣言和虚假新闻的传播。

感谢这个时代,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加深了全社会对法律传播重要性共识,法律专业教育、法庭公开、媒体报道、街头巷尾的人际议论……正是凭借这个如影随形的立体化传播网络,使得我们的日常生活弥漫着如空气般的法律气息,法律规则才能如水般渗透到我们的意识中,每个公民才能真正按照法律规范行事。

编辑 | 法智融媒·聂婉湘

图片来源|包图网授权使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