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军事历史的人都知道,在解放战争末期,我军曾组织过一次进攻金门岛的战役。这次战役,我军因情报失误、缺乏经验等原因,而遭遇了挫折,战役最终也以失败告终。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一次失败并不可怕,只要重整军备、重振士气,就可以为下一次作战的胜利奠定基础。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49年金门战斗受挫后,我军就再也没有组织过登陆金门岛的作战,这是为什么呢?

常言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不再组织登岛作战的原因很简单,可以用四个字概括,这四个字便是“防范美国”。这要从冷战时代的国际大环境说起。自1946年“铁幕”演说,以及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后,美国就将苏联、中国等东方阵营国家列为首要防范对象。为了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美国在中欧扶持西德政府,重新武装德国;在朝鲜半岛扶持南朝鲜政权,阻挡苏东势力的南下。

对于中国,美国也有自己的一套战略。50年代,美国计划以台湾海峡为分界线,以“划峡而治”为原则,对大陆和台湾地区进行分化。美国人也清楚,金门历史上属于福建省管辖,从本质上讲,还是大陆地区在政治和地理上的一个延伸。美国只有让蒋介石势力撤出金马地区,让台湾海峡成为“柏林墙”,让台湾当局真正成为“孤悬海外的政权”,方能再更大程度上分化国共双方。

对于这点,国共双方都心知肚明。大陆方面,自然不希望美国干涉两岸关系。因此,当美国军事力量出现在台湾海域后,大陆立刻就作出了回应。1958年10月,中央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文告提出国共双方应达成共识,共同反对美国的干涉。同时,文告还表示,大陆愿意帮助金门国民党军,向其提供包括粮食、蔬菜、食用油、燃料在内的补给品,以利于国军“长期固守”。

蒋介石方面,也对美国的过度插手表示不满。美国希望国民党军队撤出金马地区,而蒋介石出于自身利益,希望固守金门和马祖。美蒋双方产生了矛盾,为此争执不休。蒋介石曾恼怒地回答:“我活着就不会(从金马)撤军。”台湾的国民党军政要们,也对美国的措施感到心寒,他们频频致电蒋介石,希望蒋介石能够“掌握住自己的命运”。对于美蒋之间的分歧,大陆自然也是看在眼中。

因此,自1958年金门炮战时起,国共双方便达成了一种“默契”。在对金门国民党军的炮击中,福建前线的部队,严格遵循“单日打、双日停”的原则。同时,前线部队尽量不打国民党军队所控制的机场、码头、货船等交通运输设施,以便国民党军队可以及时接收物资补给,现实长期固守。从这个时候起,金门炮战就演变成了一场象征性战争:国共双方都在准备炮战,但却都不想歼灭对方。

而这种策略的巧妙之处,也很快体现了出现。因为金门地区“有战争”,所以岛上的国民党军队便“无法撤走”,蒋介石便“有理由”继续在金门进行军事部署,美国也“没机会”以台湾海峡为基点割裂两岸。由此一来,国共双方在金马地区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局面,而美国势力对此难以插手。

总体来说,1949年以来,大陆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如果大陆集结重兵强攻金门岛,那么岛上的国民党军势必难以阻挡。不过,军事上的斗争固然重要,军事以外的博弈也不可或缺。基于这点考虑,我军才迟迟不再组织登陆强攻作战。

参考资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