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中国可谓是多灾多难,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一直走在割地赔款的道路上。政府的腐败和卖国、人民的无知、科技和制度的落后以及列强的贪婪这些都使得中国在割地赔款的泥潭中无法自拔。而袁世凯的“善后大借款”行为更是一次典型的卖国行为。它是近代中国外债史上大量恶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1913年4月袁世凯政府与五国银行团签订了“善后大借款”。然而2500万英镑的借款,经过列强的各种扣除,实际到手的只有1020万英镑,还不到全部借款额的一半,砍头息高达60%。最多让袁世凯花六个月而已。简直堪称史上最恶心的高利贷。那么袁世凯是傻子吗?他为什么要签订这种借款协议。其实,这一系列事件的背后有着很复杂的原因。

近代的中国经历了许多次的侵略,这些侵略大多伴随着战争,而中国经常是战败国。战败国就意味着赔款各地。中国从清政府到民国实在是赔了太多钱。这些都使得中国这艘沉沉欲坠的老船更加不堪负重。

另外财政主权的沦丧对于本来就已经不堪入目的财政问题更是火上浇油。

时间回到1911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南方各省份纷纷响应,很快就形成了席卷全国局面。南方革命政府和清政府南北对立。清政府这时候启用袁世凯镇压革命。但是袁世凯虽然在表面威胁革命党人,实际上清政府已经是一个烂摊子,实在支撑不起袁世凯的新军开销。

虽然清政府多次向列强提出借款,但是考虑到局势的不稳定,列强多是嘴上答应,实际上却一毛不拔。而南方政府的财政也并没有好到哪里去。孙中山也意识到了财政问题的严重性,决定先借道欧洲,在巴黎、伦敦等地借款。但是在中国国内局势不明的情况下,西方资本家采取了“金融中立”的政策,这使得孙中山空手而归。

于是南北双方很快就决定议和。虽然有着各种复杂的因素,但是财政因素却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环。

1912年2月12号,清帝退位,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新的政府就此成立。但是新政府虽然成立了,但是财政还是清政府留下的烂摊子。

据统计,甲午战争前后,清政府共向外国借款七次,共计34000万两。这些都需要袁世凯政府来偿还,此外财政体系更是完全没有建立。这个问题就像一堆苍蝇一样,一直围绕在袁世凯的头顶,让其彻夜难眠。此外新政府的成立还伴随着巨大的财政支出。

首先北京政府宣布承认之前清政府所签订的各种条约,继承了清政府所累积的巨额外债。其次北京政府也承担着巨额的军费支出。袁世凯夺得了天下之后,要裁撤南方的军队,这就需要大量的军饷。另外,财政的来源更是几乎断绝。内部各省份肆意截留中央的税款。外部方面,各种关税把持在外国人的手中。这都使得袁世凯的北京政府雪上加霜。

袁世凯即位之后,实行表面共和实则独裁的统治,一些民主人士坚决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上面提到各省截留中央的税款,国会内内宋教仁等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这些都使得袁世凯十分头疼,完全放不开手脚。

他需要钱,钱可以用来武装自己的军队,也可以用收买这些党派人士。宋教仁案的发生更是加剧了内部形势的动荡。对外袁世凯希望能够偿还列强的债务,加强列强对自己的信任。即借列强的钱来还列强的钱。

这些都是袁世凯的善后行为,所以善后主要是这几个方面:

1、保障国家机器和政府部门的正常运转。2、解决南方政府的遗留问题,遣散南方军队。3、偿还外债和赔款。4、履行皇室的优待条件。5 后来随着谈判的发酵,又爆发了二次革命,这更加重了袁世凯对钱的需求。

对于列强来说,也需要袁世凯政府进行善后。他们希望袁世凯建立一个有利于他们发展的政府。认为袁世凯政府是建立秩序的一方,南方政府是破坏政府的一方。他们也要求袁世凯政府进行善后处理。这一方面是出于希望一个稳定政府的同时,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加深控制中国的意图。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开始了借款的谈判。

善后大借款为民初巨额债款之一项,各方势力对其发表有诸种言论,当中尤以国民党( 包括其前身同盟会) 对借款动态关注最为密切。国民党凭借着自身在国会在的席位以及孙中山的影响力在这个问题上面有着很大的话语权。

值得注意的是国民党内的大部分人并未对于借款并为表现出太大的反对。孙中山卸任之后亦是赞同借款,他认为借款是兴国必不可少的一环。宋教仁也是鼎力推崇借外债,他对外国财团持侥幸心理,认为社会上 流传的外国人将要监督财政的说法并不准确,或许外国银团只是想要 “检查财政” ,而非“监察财政”。

以黄兴为首,同盟会中亦有不少人对外债持理性态度,既不迷信也不反对。黄兴清楚当时国内经济状况,颇感向外借款“诚非得已”。这其中的原因也不难理解,他们依然对袁世凯政府抱有幻想,有了资金,凭借自己等人的努力,一定可以复兴中国。当然他们都是反对以出卖主权当条件去借款。这也是他们后期态度转变的原因。不过这些前期的不反对确实助长了袁世凯借款的决心。

袁世凯的大半生都是在清政府度过,他见证了专制皇权的魅力。当上中华民国的大总统是他距离皇权最近的一步。只要一步就可以成为天下的主人。这个诱惑不知道吸引了多少古今的枭雄豪杰。然而这一步路可并不好走。

辛亥革命以及各种民主思潮的影响都阻碍着袁世凯迈向最后一步。虽然在上台之后袁世凯也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来扫除称帝的障碍。但是仍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收归南方省份的权利、解决内阁问题、收买民主人士等等这些全部都需要钱,还需要列强的支持。

而向列强借钱正是一步他自认为比较好的棋。既有钱解决称帝障碍问题,也能增强列强对自己的信任。等到自己称帝稳定天下之后,天下都是老袁家的,现在的骂名又怎样,胜者为王,历史还不是自己改写!

在一片片反对和咒骂的浪潮中,袁世凯最终还是向列强签了协议,借了钱。可是善后问题解决了吗?真的善后了吗?其实很明显,并没有善后。

所谓的善后款更像是一剂催化剂。他激化了国内各种团体的矛盾。虽然孙中山的二次革命运动失败了。但是局势并没有因此而好起来。这些矛盾都在袁世凯的称帝闹剧中爆发。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实行复辟,这使得他众叛亲离,全国各地掀起讨伐袁世凯的浪潮。一直到战争节节失利,袁世凯才从称帝的美梦中醒来,奈何为时已晚。善后大借款埋下的伏笔是得结局早已注定。

关于袁世凯的大借款很多人都是怒而斥之,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袁世凯借款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是什么让袁世凯不惜忍受千古骂名也要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

袁世凯是一个枭雄人物,一切的做法和手段都是围绕自己的利益而进行的。这种人或许会有爱国情怀,但是在利益面前还是分量不够。当然对于善后大借款,也许抛开爱国情怀利,把它当成纯粹的历史事件,客观的去分析,或许会有一些不一样的看法。但是不管怎样,不可否定的是它给中国带来了十分不好的影响

参考资料:平田康治【日】英国对华政策与善后大借款交涉:英国驻华“ 现场人员 ”胡丞 民初国民党对善后大借款的态度演变胡丞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善后大借款” 研究综述贾晓国 民初善后大借款再研究苏黎明 “善后大借款”的恶债典型析任晓玲 从《盛京时报》看 1913 年“善后大借款”《激荡百年大国金融》 第一部分《袁世凯的“善后大借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