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中國形成了秦、齊、楚、燕、趙、魏、韓七雄並立的格局,理論上來說七雄都有統一天下的機會,不過最有機會統一天下的只有秦、楚、趙三家。

秦國不用說,自商鞅變法後一直是強國,統一天下的機會很大,最終也笑到了最後。楚國是當時面積最大的諸侯國,其一國疆域是其餘六國的總和,但是楚國缺少名將,知名的將軍只有項羽的爺爺項燕,最後還死於王翦之手,加上經濟文化落後錯失了統一機會。

戰國七雄

最可惜的要數趙國了,趙國和秦國共祖,民風彪悍,趙人長期和匈奴作戰,可以說在軍事上屬於百戰之國,名將有趙奢、司馬尚、廉頗、李牧、龐煖、扈輒……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國更是有了戰國時期最精銳的騎兵,但是最後趙國卻沒有統一天下,反而被秦國所滅,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小編覺得大致原因如下:

其一、農業落後

長平之戰

趙國的軍事實力一點都不弱於秦國,但是農業生產卻遠遠落後於秦國。翻看與趙國相關的戰爭,經常出現“趙飢”、“斷糧”、“借糧”的記載,在最關鍵的長平之戰中,前線正在打仗,後方居然斷糧40多天,以至於出現人喫人的局面。後來的邯鄲之戰,趙國再次斷糧,被迫向齊國借糧。可以說落後的農業嚴重製約了趙國的發展,那麼趙國坐擁河北平原爲什麼農業不行呢?事實是在戰國時代,河北平原絕大部分地區是沼澤地,今天的白洋淀就是那時候大澤的殘餘。因此,趙國守着金山卻不能用,實在是可惜。

其二、趙國內亂頻繁

趙武靈王

趙國自公元前403年立國到公元前228年亡國,十代君主中有五代發生嚴重的內亂,其中以公元前295年的內亂影響最大,一代雄主趙武靈王在內亂中活活餓死,諸子爭位導致大量的人才或被株連,或逃亡別國,趙國由盛轉衰。更要命的是原本由趙武靈王打下的軍事要地被人重新奪走,竹籃打水一場空,內外局面都陷入被動,此消彼長,秦國反而平穩發展,愈發強大。

其三、重武輕文軍紀不嚴

廉頗藺相如

趙國名將如雲,但是善於處理內政的文人卻少得可憐,只有藺相如和虞卿稍微有點名氣,可惜都是英年早逝,如此趙國的朝政一直都被武將左右。公元前245年,悼襄王命令樂乘接替廉頗, 結果廉頗居然領兵攻打樂乘,致使樂乘逃跑,而廉頗自己最後也逃亡到魏國;公元前229年, 趙王遷命令趙怱、顏聚接替李牧、司馬尚統兵,結果李牧拒不接受命令,最後才被殺掉。這種武將不服從君命的情況在秦國根本就不會發生,而在趙國卻是很正常的事情。

其四、昏君執政,奸臣頻出

趙孝成王

趙國在成爲諸侯之前還是有不少明君的,如趙文子、趙簡子、趙襄子等,但是自從趙國成爲正式諸侯後就開始昏君輩出,能夠勉強稱爲明君的趙武靈王晚年廢長立幼導致國家內亂。後面趙孝成王臨陣換將,導致長平戰敗,國家精銳損失殆盡。趙王遷聽信讒言殺死國家柱石李牧直接導致亡國。與昏君配套出現的必然是奸臣,如鉅奸郭開貪財賣國,直接導致趙國滅亡。

綜上所述,趙國總體上經濟落後,政局不穩是未能統一天下的主要原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