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即将过半,这半年的时间里,中国人集体经历了很多很多。

年初,一场疫情打乱了国人的生活轨迹,一脚刹车让整个中国都停了下来。

北京原本在6月15日会恢复小学低年级段的学校生活,结果二轮疫情的来袭让北京所有的学校停课。

一瞬间,原本以为生活马上要恢复常态的我们,感觉一下子又回到了原点。

这个时候,该读一些带给我们内心力量和滋养的书籍了我们一起学习如何去爱,因为爱是一生的功课。

今年1月制定2020年全年书单的计划时,我们团队就把女性人物传记作为了一个主题书单,但是当时并没有圈定哪些人物的传记。

当我在筹备下个月的主题阅读时,团队一致同意安排传记的阅读,因为文学作品会给人带来力量,那份力量不同于工具书、理论书和专业书,文学作品带来的力量是深入骨髓的。

在我看来,在阅读书籍的种类里,文学作品、经典名著就是阅读中的主食,如果阅读里没有这类书籍,总是缺少了滋养。

在这样的形势下,用文学作品唤起每个人心底的那份爱,是我们当下可以做的事情。

那在选择女性人物的时候,我最终确定了四位女性人物:萧红、齐邦媛、杨绛以及樊锦诗,她们的生活年代有部分交集,她们的人生故事都能带来不同的启迪,而选择的几本书,也都是选择的本人所写的自传体小说、散文,而不是旁人所写的传记。

这样安排的用意是我希望大家去读她们原汁原味的文字,希望你能透过作者自己的笔触来让你了解她的内心世界,通过她的文字来感受她的故事。

如果你能用心地去体会她们的感受,就能更加领略这些人物的故事。

在讲书的过程中,我也会添加很多的史料来丰富她们的人生故事,让你通过听书更全面立体地感悟她们的人生故事。

第1本书《呼兰河传》

这本书我想你并不陌生,在部编版语文课本里有节选的章节,这本书还被列为新课标的必读书目。

作为父母,阅读这本书,不仅滋养自己,还能让我们与孩子之间有共同语言,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当然,如果你的孩子愿意,也可以跟妈妈一起来听果妈讲书,让孩子一起爱上文学!

这本书的作者是萧红,她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鲁迅曾认为她是“当代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这本《呼兰河传》是萧红在流亡香港时的作品,而在这本书问世不久,她就撒手人寰,结束了自己年仅31岁的生命。

这本书,如果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并不是传记,也不是小说,而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描写了萧红在呼兰河寂寞的童年,在那里发生的故事。

茅盾在序言中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图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为了讲好这本书,我还阅读了萧红的其他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后花园》,以及青豆书坊出版的《萧红:人鸟低飞》,这是一本萧红的传记小说。

如果你想了解萧红的一生,推荐这本书,它不仅完整地勾勒了萧红的一生,而且还有很多细腻的心理活动。

作者王小妮的文字特别优美,在我眼前展现了一个活灵活现的萧红,书中还穿插第一人称的写法,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那份内心的感受。

让我们一起走进《呼兰河传》,走进萧红31年的一生。

第2本书《巨流河》

我第一次读到《巨流河》这本书是因为蔡颖卿,在读蔡颖卿的一本书的时候,她提到《巨流河》,讲到这本书对她的影响深远,当时我就很好奇,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籍。

当我读完这本书发现,这本书有点齐邦媛自传的味道,它按时间和主题梳理了从出生到晚年的家庭和个人的命运,中间偶有交叉。

在齐邦媛的记忆中,战争是国仇家恨,是亲友离散,是天人永隔,是朝不保夕。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是从文学的视角出发。

读这本书,触动最大的也是齐邦媛在乐山求学时期,在老师朱光潜的指导下,她整日浸泡在雪莱、济慈、华兹华斯、莎士比亚的书籍中,感受文学带给她的滋养。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在谈到文学有什么用时说:“它帮助认识到我们的身份和经验,我们的美德和缺陷,我们的行为和梦想,我们的幽灵和自我,我们和他人的关系,我们的公共形象以及我们最隐蔽的内心世界等等。”

而我也想借由这本书,让你感受齐邦媛视角下的抗战,你会看到,在每个人的眼里,历史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呈现,这会让我们看问题的格局更大、更高,同时,这本书也能让你换个角度去领略文学的美好。

同样,为了讲好这本书,我阅读了《洄澜:巨流河》,这里面是关于巨流河的回忆与阅读体验,里面汇聚了华文世界对巨流河的阅读思考,并且也包含了作者的感慨与思考,它帮助我在讲书的时候更立体、更生动。

来吧,带着好奇心来重新回看那段过往的历史,你会发现与众不同的享受。

第3本书《我们仨》

这本书是杨绛所著的散文集,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她们家的一些故事。

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家的意义在这本书中阐述的淋漓尽致。

杨绛在写《我们仨》这本书的时候,很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

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

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

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她在这本书中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先她而去的女儿钱媛、丈夫钱钟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我。

为了讲好这本书,我也阅读了其他的书籍:《走到人生边上》、《世间始终你好》、《杨绛传》,就是为了能更加立体地了解她的一生,从而带着你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

大家若是想更多的了解杨绛,给大家推荐《听杨绛谈往事》。市面上,关于杨绛的传记种类不少,有一些打着旗号说是杨绛本人审阅过的,后来在果妈阅读16号驿站阅读大使琦的推荐下,《听杨绛谈往事》这本传记可以说钦定的版本,因为有杨绛本人的做序。

当然,作为一个讲书人,我也只是尽我所能把我所知道的呈现给你,它不一定完美、全面,但它带有我的思考。

第4本书《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

第一次去敦煌的时候,我刚刚上小学,妈妈当时在学校任教,有机会去敦煌,我就跟妈妈去了莫高窟。

见到石窟中的那些雕像,我现存唯一的印象就是好壮观,在我眼里,这些雕像如此的神秘,根本想象不出来在古代是如何做出这么精美的艺术品的。

打开“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的这本书,感受到樊锦诗的一生与敦煌的发展轨迹密切相关,这本书不仅是樊锦诗的个人自述,更是几代莫高窟人守护敦煌的一份历史见证。

她是出身优越的上海娇小姐、北大毕业的高材生。人生本可以有无数条路,她却选择了最艰难的一条,一辈子,一颗心,做好一件事,在大漠深处,爬进黑黢黢的洞窟,一待就是54年。

她走过了莫高窟大大小小735座洞窟。

可以说,没有樊锦诗,就没有今天人们看到的莫高窟。

这本书会带着我们从文学阅读上升到艺术高度,而我也不禁慨叹:爱是一生的课程,艺术是我们一生的陪伴。

我愿在下个月用女性人物传记(第二季)的四本书,通过萧红、齐邦媛、杨绛以及樊锦诗的人生故事,带着你感受文学作品的滋养,感受艺术世界的魅力,唤起你心底的那份爱,因为爱是一切问题的答案。

-作者-

果妈李璇:果妈阅读创始人,知名育儿讲书达人。每个月围绕一个主题,拆解3-4本书籍,用自己的案例和解读陪伴妈妈成长,缓解妈妈育儿焦虑。现在已完成53个主题阅读,解读书籍200多本,持续讲书1000多天。新浪微博@果妈李璇。

本文首发果妈阅读(ID:guomaczj),超10000+父母订阅的阅读号,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们哟,加入果妈阅读会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