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与郭敬明,上海土著与小镇青年,21世纪青春文学的一对双子星,永远被拿来比较,却也永远比不出高低。两个名字似乎总是暧昧地纠缠在一起,他们同在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得荣誉,同样成为陪伴一代同龄人的作家,后来又都从文学界跳进电影圈,开启另一个艺术之梦。

韩寒与郭敬明的人生相似颇多,同样少年成名,同样在很小的年纪就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文字功底。1998年,入学高一的韩寒说:“从今往后,松江二中写文章的,我称第二,就没有人敢称第一。”一年后,他以一篇《杯中窥人》勇下大赛头奖,名噪一时,于是16岁的少年正式飞驰啦。

获奖后不久,韩寒就辍学离校,出版人生第一部小说《三重门》,更狂傲地拒绝了各大名校的破格录取邀请,可谓春风得意。然而,相较于韩寒的风生水起,小镇少年郭敬明就没这么幸运了,一心想离开小镇奔向大城的他,将希望寄予在了新概念大赛之上。后来,郭敬明连续两届在大赛中获奖。

韩寒参赛时获奖者有保送名牌大学的资格,可是轮到郭敬明时,这一特权就被取消了。他只能重新拾起行囊,在大学时代奋苦勃发,据说每天写两万字来赚稿费,终于缔造出了自己的青春文学帝国。不过,郭敬明早在14岁时就显示出了优秀的写作能力,那就是他发表的人生第一首现代诗《孤独》。

《孤独》

下了两天两夜的大雨还在下

还没有停的意思

透过窗户 我们仿佛

生活在水帘洞中

让我想起百年孤独里

那场下了几年的大雨

潮湿的房间

身上长出了青苔

一群群鱼游上了屋顶

在这样的雨天

我们打着雨伞

走在街上

踩着积水

我们不知道要去哪里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1997年,郭敬明只有14岁,一个14岁的孩子竟然就抓住了“孤独”,并把它写成了诗,足以可见郭敬明那敏感的情感与内心。前几句是平铺直叙,没什么可说的,而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他提到了《百年孤独》,还有那场下了四年是一个月零两天的世纪大雨。

《百年孤独》,这一部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作,不仅仅是在讲七代人的家族故事,它更是杂糅了拉丁美洲的诸多神秘元素,看懂它需要足够的人生阅历和相关知识,这本书对于一个14岁孩子来说太遥远。可郭敬明为何还要强行引用它呢?

小解认为有两点原因。其一,郭敬明由“下了两天两夜的大雨”联想到了《百年孤独》的那场雨,然后再借《百年孤独》引出“孤独”这一主题,可谓一环扣一环,而且各层级互相之间的联想和延伸并不突兀,非常合理。这一点可称之为“阳谋”。

其二,是“阴谋”所在,郭敬明继续由“那场下了几年的大雨”展开想象,想象人儿都长出了青苔,想象鱼儿都游上了屋顶。这两处想象很有诗意,同时又饱含孤独的色彩:试想,人若能生出青苔,必然长久不动弹,那得孤独到什么程度?而水淹没房屋,则是自然环境造就的孤独。

诗的最后一句“我们不知道要去哪里”再次点题,同时也是对孤独的升华,显然郭敬明说的“去哪里”并不是人,而是灵魂不知往何处去,这是对人生的渺茫,同时也蕴含了一个小镇少年对前途的未知。一个14岁的孩子能写出这样优秀的佳作,不愧是天才少年,也难怪他日后能够有如此成就。

这首《孤独》被郭敬明投稿至青春杂志《人生十六七》上成功发表,并赚得了10元的稿费。或许正是这次小试牛刀,让郭敬明尝到了写作的甜味,他才下定决心用笔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