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參與王導都任過宰相,一個在西漢,一個在西晉,從政的理念都是一個“放”字,核心是無爲而治。所取得的結果是相反的,曹參“放”活了漢初社會經濟的發展,王導“放”垮了東晉。原因是什麼呢?

蕭何死後,曹參接任宰相。蕭何沒有軍功,但擅長治國理政、軍需供應,被劉邦列爲第一功臣。尤其是漢朝建立後,他在國家的具體治理上,結合漢初的實際情況,制定了許多切實可行律例、政策,爲穩定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陳壽在評價諸葛亮時稱其僅相當於蕭何。

曹參對蕭何制定的政策進行了調研,針對秦末戰亂,人口減半,百業蕭條,急需恢復元氣,讓百姓休養生息、清靜無爲等黃老政策。如鼓勵生產,輕徭薄賦,恢復國力。對內採取防止反叛和鞏固皇權,獲得政局穩定;對外實施和親政策,以婚姻和財寶換取帝國和平,於是,漢朝初期並沒有什麼戰事,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曹參覺得政策符合實際需求,自己則隱身幕後,並沒有標新立異瞎折騰,這也是“蕭規曹隨”一典的出處,他只是對官吏進行了必要的微調,讓爲民辦實事者上,因此爲國家和黎民換來了發展的空間。曹參表面上是最瀟灑的宰相,卻是在無爲中實現了大作爲。

唐朝詩人劉禹錫有詩《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人尋常百姓家。”這首詠史詩中“王”,就是顯赫一時的王導。他晚年曾感嘆:“人言我憒憒,後人當思此憒憒”。在當時的政治格局下,王導採取是妥協政策,“放”的是任由門閥貴族胡作非爲,目的是爲了維持皇室與門閥以及門閥與門閥之間的政治平衡。雖然王導推行的僑居法,調解了南北士族在經濟上的矛盾基本上解決了。他帶頭與南方士族通婚,提倡南北士族聯姻,從而促進了南北士族之間的融合,緩和了南北士族之間的矛盾,使東晉政權在江左的基石逐漸牢固起來。

但王導推行的“政務寬恕,事從簡易”的寬政,本質上是爲官吏貪污、豪強兼併提供方便,“晉自中興以來,治綱大弛,權門兼併,強弱相凌,百姓流離,不得保其產業”。“放”的是“權門兼併”“強弱相凌”,結果是百姓“不得保其產業”。無論哪個朝代,百姓最終的流離失所,就是這個朝代的終結之時。東晉門閥專政系統再強大,也避免不了自己的滅亡。

爲民放水養魚,與民休息,百姓得到實惠,漢初就得到穩定和發展,這是“蕭規曹隨”曹參得人心的地方。爲門閥貴族大放方便之門,少數人的其樂融融,最終必將被大多數人的痛苦所唾棄、打翻,這是王導們應該想到的,“憒憒”中少不了這層意思。(文/蔡駟 ) (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