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建军大业》)

“四一二”之后,武汉政府内部就先北伐,还是先东征蒋介石,意见不一,中共立场也很微妙,张国焘就认为,东征根本就组织不起来。

无论东征抑或北伐,都要靠枪杆子说话。大革命时期,中共除了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队外,并不名正言顺地掌握军事集团。这与苏联的援华政策又有着相当大的关系,鲍罗廷有一句人所共知的“名言”,即“中共是中国革命中的苦力”,他向来都把开展群众运动列在各项任务的首位,末位才是帮助中共建立武装。

即便在中山舰事件之后,苏联军事援助的大门仍只对国民党敞开。鲍罗廷曾经这样讲道:“现在说空话是无补时艰的,惟一可以指望的东西,是我口袋里还有一些草。”

“草”者,苏联运来的军火也。鲍罗廷试图用这种办法来改变蒋介石的态度,但事实上,“草支票”的兑现只是壮大了蒋介石的实力,中共却因为没有自己的正规武装,在一些人眼里,“已降格为无足轻重的啦啦队”。

(电影《建军大业》)

中共领导人不是没有看到问题所在,张国焘为此向鲍罗廷郑重提议:苏联政府既可以将大量军火供应不可靠的蒋介石,为何不直接供应一些给中国工农?

张国焘还表示,如果苏联政府能够直接向工农提供军援,中共可以通过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队所控制的港口,协助解决运输上的困难。

鲍罗廷考虑了一阵后,还是拒绝了这一提议,给出的理由是时机尚不成熟。

不是时机不成熟,是时机被错过了!

等到需要枪杆子的时候,便只能单纯依赖于支持武汉政府的国民革命军。在这些军队中,张发奎的粤军和唐生智的湘军是最重要的两支力量,若要发起东征,就必须得到他们的赞成和支持。

张国焘和加仑所了解到的情况是,一些粤军将领认定主要敌人是张作霖,都主张先北伐,打倒张作霖再说。这些将领甚至引述中下级基层军官的话,说先东征讨伐蒋介石是“自家人打自家人”,容易影响士气。

(电影《建军大业》)

相对于张发奎,唐生智与蒋介石的个人矛盾较深。当初唐生智想扩充自己的势力,把一个军扩成三个军,蒋介石极力反对,还讥讽道:“看来,我们得为军长们修建一个全国性的疗养院了,以后军长会多很多很多的。”

由追逐军权引发的争斗,使得唐生智几乎逢蒋必反,但他的反蒋主要还是停留于口头之上,碰到要与蒋介石硬拼,消耗自己实力这种事,又只会选择绕着走。

几天后,鲍罗廷也转变了态度。他在中共中央的一次会议上发言说,现在奉张的军队正沿京汉路南下,如果此时东征,武汉有受奉张侵袭的危险,因此武汉的军队应与潜伏于潼关的冯玉祥部进行配合,先消灭河南方面的奉军,再定第二步办法。

这样,国共在再次北伐上就取得了基本一致的意见。1927年4月18日,国民革命军在武昌举行誓师典礼,随后各部即以唐生智为前敌总指挥,沿京汉路进行北伐。

(电影《建军大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