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印度军方称在加勒万河谷发生的冲突事件中,印军士兵的死亡人数超过20人。在最初通报了1名军官和2名士兵死亡后,陆续有约17名伤员死亡。对于手握全球最大规模山地部队的印度陆军来说,这着实不是什么光彩的消息,毕竟其多年来一直在为自己打造“全球最强山地军”的光环,结果这次却出了个大洋相。于是乎人们不禁要问,这17名伤员究竟是如何莫名其妙地“伤重不治”的呢?

其实这件事情解释起来也不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硬件跟不上,而硬件问题又与印度各军种长期存在的“山头主义”有关。在这里,先来说说硬件。

虽名为“河谷”,但加勒万河谷的海拔并不低,其位于高原雪山山地,这一地带的海拔在4300至5100米左右,温度极低且低压缺氧。在这种自然环境恶劣的地方,一线部队的驻扎地通常也只是临时性营地,毕竟这里并非365天都适合军队驻扎。临时营地的条件是多么的有限,想必不用多言。

倘若驻扎于此的部队规模比较小,如连、排一级,那随军军医和可携带的医疗物资就更不会非常充裕。除了常规的外科手术器材、高浓度葡萄糖和有限的血浆外,前线地带通常不具备实施大规模或大数量精密手术的能力。

前线条件不够怎么办?没别的办法,只能将伤员运到设备齐全的后方医院,这时候就轮到专用的高原运输装备上场了。对于印度山地军来说,其最倚重的高海拔空运装备就是法制SA-315B“美洲驼”直升机。SA-315B直升机的首飞时间是1969年,1971年开始服役,后来印度从法国手中买下了该机的生产许可证,在国内建立了生产线,直到今天仍在维持低速生产状态。

这款有着半个世纪历史的老式机型为何如此令印度人醉心?原因很简单,该机拥有全球最强的高原起降与飞行性能,曾在1972年创下爬升至12442米高空的纪录,时至今日都未被打破。要知道,现代军用直升机的最大爬升高度普遍在8000米以下,正常飞行高度不会超过3000米,能飞上5000米海拔地带的型号已然寥寥无几。正因如此,SA-315B虽属老式机型,却依然难以被取代。

然而,SA-315B毕竟属于轻型直升机,空重只有一吨出头,且机内空间极为有限。算上驾驶员和燃料后,该机在高原地带的运载能力被限制在100千克左右,也就是一次运送一副担架和一名伤员的程度,而印军可能之前没有想到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伤员,故没来得及调配足够的SA-315B直升机。

至于用车往山下送人,那就更费劲了。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加勒万河谷下方印度一侧的地形,车辆的陆地移动需要绕行多座雪山和峡谷,且高原环境对汽车发动机的影响很大,速度根本上不去,很容易耽误伤员的治疗。

那么,还有没有别的办法转运伤员?其实是有的,即使用SA-315B轻型直升机将人运到海拔相对较低的二线部队阵地,再用大中型直升机,如俄制米-17或美制UH-47F,把伤员批量运往后方医院。但这就引出印军的第二个问题了,即“山头主义”。

与很多国家的军队对直升机的隶属与使用不同,印度空军对军用直升机的占有权和控制数量其实要大于陆军航空兵,即便是用于反坦克作战的武装直升机,数量大头也是握在印度空军手中。如印度进口的美制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首批交付的8架都由空军接收,而非陆军。这一现象看上去很奇怪,然而在“山头林立”的印度军队中却已存在多年。

如此一来,一个不可避免的尴尬问题就出现了:当陆军遇到突发状况,可用直升机数量不足时,需要向空军“申请调动”直升机来支援自己。说是“申请”,可不是打个电话那么简单的,而是要经过各级上报、局势评估、高层讨论和命令逐级下达。这一来一回的时间成本,能控制在几个小时内都是“烧高香”了,可惜那些苦等救援的伤兵们了……

总之,虽然印度在山地部队建设领域投入了很大成本,但现在看来依然远远不够,更不足以撑起自身野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