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此前群雄割据一片乱战,此后则三国鼎立局面由此奠定,并维持了半个多世纪之久。人们印象中,曹操在此次大战中扮演了倒霉的失败者角色,孙刘两家则意气风发春风得意。

实际上,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所受的损失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严重,水师力量虽然受损不轻,但水师大多是收编的刘表荆州军旧部组成,曹军主力部队却并未受到重创,依然保留着强大实力。

曹操渡江南下、吞并江东的计划虽然失败,但仍然把荆襄地区牢牢抓在手中。整个长江以北地区,曹操依然在各个军事要地屯驻重兵,曹仁守江陵,乐进守襄阳,文聘守江夏,满宠守当阳,李通守汝南,曹军势力迤逦千里,从长江北岸一直到河南南部,构筑成一个守备严密的防御体系。曹操以这几个重要据点为依托,依然保持了对江东地区的强大威胁。

这种局面引起了孙刘联盟的高度警惕。不把曹操在长江北岸的据点一一清除,曹军随时有可能卷土重来,孙刘联军也不可能每次都有那么好的运气,在寒冬腊月遇上一场东南风。为了巩固长江防线,建立以长江为依托的防御纵深,江北各个据点成为孙刘联军的必争之地。

江陵成为双方争夺的第一个焦点。江陵是三国时期军事重镇,“南临长江,北依汉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粤”,是荆州辖区的核心重地。江陵被曹操抓在手中,就相当于在长江一线建立了一个前进基地,孙刘联军的长江防线被一分为二,首尾难顾。

曹操派驻江陵的守将是心腹干将曹仁。赤壁之战后,周瑜趁热打铁,带领人马发起对江陵的第一波攻击。但江陵城高池深,守备设施完善坚固,城中粮草充裕,兵力雄厚,曹仁又抱着死战不退的决心,使得周瑜的进攻几度受挫,顿兵于坚城之下。

战局一时陷入僵持局面。刘备想了一个办法,他向周瑜建议:“仁守江陵城,城中粮多,足为疾害。使张益德将千人随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为从夏水人截仁后,仁闻吾入必走”。他认为,光从正面强攻行不通,应该再派遣一路人马深入江陵后方,做出切断曹仁与后方联系的态势,曹仁必然担心陷入孤悬敌后的危险局面,必会知难而退主动撤兵。

刘备派大将关羽带领一路人马,插入曹军后方,执行“绝北道”的战略任务。不久后,战场局面发生大转折,曹仁在建安十四年带兵南撤,弃守江陵。江陵从此回到孙刘联军手中。

曹仁为什么要弃守江陵?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关羽的“绝北道”行动起到了作用,曹仁担心后路被断,被迫撤离。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毕竟关羽“绝北道”在前,曹仁撤军在后。但如此一来,关羽就应当是江陵争夺战中的首功之臣,但《三国志》“关羽传”中却对此只字未提,只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有零星记载。

另一种观点也很有道理。周瑜的围攻,关羽“绝北道”,并未对江陵的曹仁构成实质性威胁,曹仁之所以弃守江陵,是受到了曹操的指示。因为弃守江陵这样的军事重镇,绝非曹仁所能自作主张的。

曹操之所以突然让曹仁弃守江陵,是他看出了孙刘联盟的破绽,使出了“一石二鸟”之计,以瓦解拆散孙刘联盟。江陵城被曹操抓在手中,会使得孙刘两家勠力同心一致对外。但如果曹操弃守江陵,局面瞬间就会变得非常微妙。

江陵作为荆州的核心重镇,控扼南北,遥制东西,谁掌握它谁就在三国纷争中占得先机。曹操抛弃了江陵,孙刘两家必然谁都想把江陵据为己有。但江陵城只有一座,孙刘两家必定会因江陵归属问题产生尖锐矛盾。

从事后的发展看,曹操的一石二鸟之计确实起到了作用。江陵最初落入刘备手中,当南北形势紧张时,孙权还想借助刘备抵御曹操,故此勉强相安无事。但随着南北形势缓和,刘备仍然占据江陵,还派大将关羽镇守,相当于在孙权身边放置一头猛虎,孙权芒刺在背坐立不安。

双方为此矛盾越来越尖锐,终于兵戎相见,先有“湘水划界”后有“白衣渡江”、夷陵之战,孙刘联盟被搞得千疮百孔,支离破碎。号称一代人杰的诸葛亮自始至终也上了当,未能识破。

曹操用一座江陵城当诱饵,成功瓦解孙刘联盟,一石二鸟让两大强敌同时中招,曹操的智略之深可见一斑。了解更多曹操事迹,请阅读经典史书《三国志》。

参考资料:《三国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