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曾在《愛彌兒》寫下一句話:“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造成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

爲人父母,別讓孩子成長太快。

01

小e刷知乎時,看到熱搜上掛着一個問題:我家孩子今年2歲半了,不愛開口說英語怎麼辦?

提問網友字裏行間似乎十分焦慮:“之前有過線下輔導班英語培訓的經歷,學了一段時間之後,還是不愛說,而且老師告訴我,必須讓孩子不斷重複英語單詞才能進步。”

看完這個問題小e:?

2歲半不正是每天喫了睡睡了喫、含含糊糊能說上幾句話的時候嗎,語言版塊都還沒完全開發好,怎麼就火燒眉毛一樣送去了英語早教機構了。

照這個邏輯,小e也可以提問:我家孩子10歲了還沒考過英語四級怎麼辦?

不好意思忘了說我還沒有小孩,這不是提前考慮嘛。

02

我們常常看到一些熱門視頻,兩三歲兒童就能夠簡單說外語,看起來天賦異稟。

實際上,這種“天賦”根本離不開後天養成。

或許在生理上他們語言方面是比較發達,但最關鍵的是,他們所處的語言環境中,咱們不說外語取代了母語,至少二者是並重來應用的。

不信的話,在一個外資企業,保潔阿姨都能和來賓招呼兩句;在一個4S店,汽修工人都能侃幾句汽車最新動態——這就是大環境的重要性。

試問一家人裏,爸媽基本不說本地方言,交流盡量用外語,並且有意識將小孩送往外語幼兒園……說外語就跟喫飯喝水似的,這樣的語言環境中,小孩當然會跟着爸媽說外語。

而在一個普通家庭中,爸媽大概普通話都還不標準,一開口就是方言和口音,但寄希望於早教機構,期待孩子小小年紀就能流利說外語,這件事真是現實版揠苗助長,離譜得很。

現在的年輕父母們,似乎被雞湯忽悠得太緊張了,爲了所謂的“起跑線”不惜一切代價。

首先就是學區房,教育資源得好;其次就是早教,恨不得娃娃還在肚子裏面,就培養他們一門天賦;稍微懂點事,立刻報培訓班學外語學特長……

似乎很少有人去問孩子,他們願不願意?

03

小e忽然覺得,和現在的10後、未來的20後相比,90後“中年人”以前過得還不錯。

學業壓力當然是有的,條件好點的,就報兩個興趣班,家裏稍微普通一點的補補專業課也成。30塊錢的立書器排面滿滿,買個HelloKitty拉桿箱更是班上最靚的仔,課間就玩彈珠卡牌和皮筋,放學和同學買幾根一毛錢的辣條邊走邊喫,過生日去肯德基能吹牛一年……

那時的生活,不如現在發達和豐盛。而那時的童年,讓我們焦慮的是期末沒考好,而不是同學報了幾個班、學了幾項特長。

爲人父母,“爲子計深遠”,故而將壓力放到還不懂事的孩子肩頭。還有的父母,是讓孩子替自己完成未竟的夢想,因此犧牲了他們童年……

誠然未來很重要,但童年也是一生只有一次的“限定款”,不是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