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慈禧和清政府能够继续坚持打下去的话,清政府其实可以获胜,但是那样的代价实在太大。

至少获胜的代价,慈禧和清政府绝对不能,也不愿意接受。

因为那个代价就是清政府这座风雨飘摇的大厦提前坍塌!

当时清朝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启动,可是最后的结果我们也看到了。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一比,说白了就是一个假冒伪劣产品。

所以,日本经过了明治维新之后国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可是反观清朝,却只是空有一个空架子。

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日本就已经超过了清朝,其实在综合国力方面,日本和清朝还有一定的距离。

日本长于清朝之处在于,它的制度优于清朝,教育和科学技术等领域也已经超过了清朝。

只要给它足够的时间,那么它就能彻彻底底地超过清朝。

只是在1894年的时候,日本还没有走到这一步。

毕竟清朝的人口总量和经济体量明明白白地摆在那儿,不仅坐拥高额的土地税和人头税,又有了高额的关税。

论人海战术,日本不如清朝。

论金钱战术,日本还是不如清朝。

总之,如果慈禧和清朝能够继续坚持打下去的话,那么在持久性这一方面,日本绝对远不如清朝。

也就是说,只要慈禧和清朝能够做好长期并且充足的心里准备的话,那么拖都能拖死日本,耗都耗光日本。

慈禧第一次让德璀琳去找日本谈判的时候,日本说德璀琳没资格代表清政府,所以赶走了德璀琳。

慈禧第二次指派张荫桓和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再去谈判的时候,日本又说张、劭的权限不够,还是驱逐了他们。

这两次谈判为什么都以失败收场?就是因为当时的日本还有很大的余力,他们觉得还可以拿到更多的筹码。

他们不是不谈,只是想在还有余力的情况下从清朝手中拿到更多的筹码。

只有拿到了更多的筹码,他们才能向慈禧索要更多的好处。

所以,德璀琳和张荫桓、邵友濂两次前去谈判,都被日本找借口挡了回来。

后来老李头去日本的时候,日本的钱袋其实已经耗得差不多了。

但是他们为了让老李头和清朝觉得他们依然还有很大的余力可以继续往下打,所以晾了老李头一阵。

也不是不谈,就是慢慢谈。

不过,老李头在第三轮谈判之后中了一枪,这让日本有一些急了。

为什么呢?

一是他们担心老李头中枪这事,会让慈禧求助于欧美和隔壁老鹅,一旦让欧美和隔壁老鹅介入了,那么日本能够拿到的好处必然大打折扣。

二是老李头中枪这事让日本看到了那些相对激进的人产生了警惕,这些激进之人是不同意谈判的。

可如果日本不见好就收,反而继续打下去的话,他们还能坚持得了多久?到了最后说不定还得破产。

所以,老李头之所以能够完成谈判,根本原因不是因为他多么的有影响力,而是时机恰到好处。

而对于慈禧和清朝而言,用钱和地来换取对方的停手,也是最好的结果。

继续这么打下去的话,即便清朝最后能够获胜,可是获胜之后的代价就必然会是清朝的提前坍塌。

因为获胜,对清朝而言也必然是一场惨胜,是一场新的灾难!

兵打完了,谁来维护清朝的统治?

或许会有人说,兵没有了可以再练。

可是,再练出来的兵那就不一定会继续效忠于清朝了。

淮军打完了之后,不就有一个北洋军?但是北洋军对清朝有多少忠诚,其实也是人尽皆知的事。

倘若继续打下去的话,那么还处于雏形状态的北洋军可能也要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顶上去。

没有了北洋军,那就继续练。

然而北洋军对清朝的忠心都已经让慈禧产生了怀疑,都已经威胁到了清朝,重新练出来的又能好到哪儿去?

至少对于慈禧和清朝而言,他们绝对不会冒这个险。

对于慈禧和清朝而言,最好的选择和反感就是用钱和地来息事宁人,从而让他们能够继续维持统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