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建东:让思乡的情愫化为归乡的旅程丨夜读往事FM·我的故乡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毛主席的一首《七律·答友人》一下将我的记忆带到了我心目中谓之“故乡”的地方——永州宁远。

位于九嶷山下的宁远,保存着我人生最开始那十余年的回忆,在这里,有我从出生到高中毕业的所有青春和成长。读大学后,我鲜少回去,但是它一直在我记忆中鲜活着。

01

在我的心目中,永州宁远是一个民风淳朴、老百姓讲情义的地方。舜帝是中华上古三皇五帝之一,九嶷山舜帝陵是“德圣孝祖”舜帝的安寝之地,因而九嶷山也被称为德孝之源。也许是深受舜帝精神的影响,德文化和孝文化在当地老百姓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外迁来此的我们感触尤为深刻。

小时候,父亲曾和我说过他的故事,也经常告诫我们几个要牢记别人对我们的好。20世纪30年代,父亲随着南下的部队来到了宁远,当时孤身一人的他在这里扎了根,母亲也刚从东北来到这里,人生地不熟,没有什么亲戚朋友。

刚来时,因为气候不适应,睡觉的床铺冷得像个冰窖,空气太潮湿,饮食口味重辣重油,导致父亲的身体经常不好,生病住院都是常事。那段时间,周围的邻里乡亲给了我们很多帮助,渐渐地,我们家慢慢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从“外地人”变成了“宁远人”,我家也算得上是个南北融合的家庭。

生活在这片民风淳朴、重德重孝的土地,家里的教育自然耳濡目染地发生了变化。父亲的“老干部”作风深深影响着我,虽说我现在是民主党派的成员,但是我从小接受的教育是来自父亲这位老共产党员。他经常教导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善良向上,别人有困难时要多帮助别人。”

提起故乡,当然少不了儿时的玩伴。小时候,由于受父亲影响,我和哥哥、姐姐都喜欢看书,我最爱看的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每每看完之后,都喜欢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小伙伴们听。可能也是这段际遇,培养了自身的演讲水平。

还记得那时候,每当下课铃声一响,同学们就不约而同地、三三五五地围拢在我的课桌旁,等着我给他们讲上次没听完的故事,一个个聚精会神,争先抢后地占到有力位置,生怕错过了精彩的部分。上课铃声响了一会,他们都意犹未尽,依依不舍地离开,又回过头和我约着下节课后时间继续。

02

除了看故事、讲故事和听故事,孩子们之间的游戏可多了去了。

那时候,我还算出生在一个物质比较丰富的年代,小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精巧的玩具,让我至今回忆起来,都是一段充满快乐、无忧无虑的孩提时光。

印象最深刻的游戏应该要数与邻居家的小伙伴一起“滚铁环”。手里紧紧捏着顶头呈“U”字形的铁棍或铁丝,推一个大黑铁环向前奔跑,有的还会在铁环上套两三个小环,滚动时更响亮,谁跑得久、谁走得远,谁就赢了。

孩提时期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而像“滚铁环”这些旧时的传统游戏,其实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不仅让那时的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融入集体,处理人际关系,更帮助我通过这些小的游戏让我和小伙伴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除了玩,关于故乡的回忆更多是在于舌尖的记忆。

香味萦绕挥之不去的,是永州宁远的酿豆腐、血鸭……这一道道关于家乡的味蕾记忆,让我每每在外地吃到这些菜时,都会勾起思乡的心绪。不管我走得多远,我都会想念身在家乡的家人、家乡的美食以及家乡的环境,这些给了我无数的温情和善意,让我把乡愁融进了血脉里。

什么是“乡愁”?对我来说,离家远了就会想家,想家就是乡愁,而想家自然就想起了那熟悉的味道。但如果让我试着去定义乡愁,却又无法真正准确地去定义。因为乡愁已经融在了家乡与我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之中。

永州宁远的这方水土滋养了我,如今,我也正在努力通过自身的力量,呼吁更多的人爱护好那里的一草一木,爱护好九嶷山的威严和生机,传承好舜帝象征的传统文化。

如今,父亲已经90多岁了。逢年过节,我们都会回宁远,陪陪他老人家。父亲习惯了在永州生活,不愿到其他地方去。前几年,父亲还会在电话里说,“不用担心我,把工作做好就行。”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也开始变得像孩子般需要更多地陪伴照料,他经常说:“你们什么时候回家啊?”

“常回家看看”就是给家人最好的礼物,而万千乡愁常常与节日相伴相生,端午佳节已至,就将这一缕思乡的情愫化为一趟归乡的旅程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