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不“盲”!

盲盒式營銷並非是新物種,過去本土小浣熊乾脆面的“集卡式”動銷,已經將盲盒營銷發揮到極致,而近兩年隨着盲盒再次大火,盲盒營銷更是緊隨其後,成爲不少品牌的重頭戲。

這段時間,盲盒式營銷因泡泡瑪特上市再次迎來刷屏式爆發!

招股書顯示,這家公司以IP盲盒營銷著稱的公司,最近兩年營收增幅分別高達225%、227%,年賺4.51億,兩年利潤翻了近300倍,堪稱一部印鈔機!

另外,網紅旺仔、名創優品、知乎等品牌也將盲盒營銷玩得風生水起。

究竟盲盒式營銷有何魔力?其爆火的底層邏輯是什麼?未來,品牌將如何利用盲盒式營銷做商業增長?

一、盲盒成爲營銷效應,切準潮玩圈層的消費需求

盲盒營銷有多爆香?

多年前的小浣熊乾脆面,當時賣得相當火爆;名創優品,剛切入這個盲盒市場,第一週就大賣10萬個;以IP盲盒營銷著稱的泡泡瑪特,一步步走上上市之路。

樂高、迪士尼、Playmobil、Funko、哆啦A夢等傳統玩具大牌,也都是盲盒式營銷的玩家。

到底何爲盲盒營銷?通俗點來講,就是以盲抽、隱藏款的玩法爲每一次購買植入驚喜,在打開盒子前,用戶不知道里面裝的到底是什麼,因此能夠激起好奇心,而且撩起抽到不想要的,還想再來一次的消費衝動。

說白了,所謂的盲盒就是切準了消費者的賭徒心理。

實際上,盲盒營銷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源到明治末期的日本,彼時是以福袋的形式出現,是商場清庫存的常規促銷手段。其底層邏輯就是,福袋內裝着高於標價的商品,而且產品不公開,營造趣味性購物體驗,吸引用戶消費。

福袋的營銷思路後面延續扭蛋機,而且風靡了50年。

國內本土盲盒營銷最早是“集卡式營銷”,小浣熊乾脆面是最爲經典的代表,收集水滸英雄卡,滿足消費者的收集癖和英難情結。

近兩年,泡泡瑪特大力發展盲盒產品,更是使得盲盒營銷再次風靡。

不管盲盒營銷如何進化,其爆火背後都是潮玩圈層經濟效應的拉動,而每一個圈層背後都有獨特的圈層消費文化作爲支撐。

哈佛大學教授托馬斯·科洛波洛斯,也在其暢銷書《圈層效應》中,將年輕一代的特點與偏好概括爲獲得感偏好、標籤偏好、表達直接化等。

潮玩圈層年輕羣體的消費需求具有好奇心理、陪伴心理、收藏心理以及社交心理等消費訴求,而盲盒式營銷精準抓住了這些訴求。

不過,這個潮玩圈層消費心理也在不斷的變化,比如,60、70後的郵票、紀念幣,80、90後的水滸卡,變成了潮玩,潮鞋,漢服或lolita服裝。

當下的圈層經濟正在邊界化,越來越多的小衆圈層被擊穿壁壘,走入大衆化視野,潮玩圈層也不例外,消費羣體正在從當初的二次元或Z世代,走向大衆消費羣體。

並且,圈層經濟的變化,也必然將不斷改變盲盒營銷的玩法。

二、盲盒營銷火爆背後,三大底層邏輯方法論

1.不確定性造就上癮機制

在《追憶似水年華》中,馬塞爾·普魯斯特曾有過這麼一句話:“唯一有吸引力的世界,是我們尚未踏入的世界。”

而盲盒就像潘多拉魔盒,盲盒內容的不確定性,使用戶產生好奇,而收集癖和驚喜感又使用戶依賴與迷戀。

盲盒營銷主打“上癮”機制,拆開下一個盲盒的興奮感,獲得一個“隱藏款”的驚喜,讓人慾罷不能, 而每打開一個的驚喜感覺,能夠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這是讓人產生上癮的生物學依據。

比如人氣Molly盲盒,每套包含12個不同造型的玩偶,每個價格在59元到79元不等,關鍵是設置了隱藏款和特別款,且抽中概率比較低,很多“娃友”會不斷剁手收集。

2.稀缺性營造飢餓效應

在市場營銷學中,所謂“飢餓營銷”,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低產量,製造供不應求的營銷效果,從增加產品的“物以稀爲貴”的屬性,加上用戶本身具有收集癖好,因此產生重複購買的消費行爲。

很多品牌推出的盲盒都是限量款,而且常規渠道無法購買,造就稀缺性,刺激了消費者的購買慾望,就如同飢餓營銷一般。

實際上並非是盲盒,像星巴克、喜茶推出的限量版主題杯,同時是採用飢餓營銷手法,而小米更是飢餓營銷的鼻祖。

3..社交傳播需求的驅動

盲盒還具有一定的社交屬性,由於抽到隱藏款、限定款的概率相對較低,當用戶收集完成之後,能夠刺激用戶轉發社交網絡,分享拆盲盒的戰果。同時,在盲盒中抽到不想要的角色,或重複抽到同一個角色,也有會通過網絡等方式與其他人交換盲盒。

就如同阿里推出集五福是同樣的邏輯。

三、注意力經濟時代下,品牌如何玩轉盲盒式營銷

盲盒已經成爲一種營銷效應,是當下最熱門的營銷方法之一。而且已經被很多品牌成熟應用到不同的營銷場景中。

不過,處於互聯網環境下,品牌營銷手法眼花繚亂,而同時消費羣體的注意力極其稀缺,常規單一的盲盒玩法已經逐漸不能對消費者產生強吸引力。 那麼,品牌應該如何玩轉盲盒式營銷,搶佔用戶心智資源?

1.綁定品牌代言人一起玩

粉絲經濟是品牌營銷不過時的熱點,由粉絲經濟驅動的“飯圈”,坐擁超級流量且話語權不斷攀升,因此,選用明星代言人也成爲了品牌營銷戰略中的重要一步。

而無疑,盲盒綁定品牌代言人一起玩,是一個不錯的噱頭,兼具偶像周邊和品牌周邊。比如,之前九陽Q版鄧倫手辦盲盒,瑞幸咖啡代言的劉昊然系列盲盒等,即爲產品植入趣味新奇感,又激起“愛豆”粉絲效應,顯然比單純的盲盒,更能直擊消費者心智。

2.產品設計嫁接盲盒玩法

產品本身設計嫁接盲盒式營銷,將呈現驚喜的營銷效果。

如果說,盲盒上癮的營銷抓住了消費心理,而產品設計則抓住塑造了新型形象。

比如,我們的國民飲品旺旺,就是把自家產品做成盲盒,去年上半年推出了旺仔牛奶民族罐,足足56款盲盒設計,後續又推出了“好想捏”仿真零食盲盒,把小饅頭、泡芙、雪餅、仙貝、QQ糖、牛奶糖、碎冰冰等8款主打產品做成了仿真周邊,確實讓人上頭。

3.盲盒玩法借勢熱點營銷

熱點借勢,是一種低成本快速提升品牌影響力的營銷方式,對於很多品牌來說,並不陌生。

可謂是,每逢熱點,品牌必出。而盲盒借勢熱點營銷,無疑更具誘惑力。

火鍋品牌呷哺呷哺將盲盒借勢熱點玩得很開,先在電影《攀登者》上映期間,聯合泰迪珍藏推出#攀登聯萌#系列盲盒,雄赳赳氣昂昂登上朗瑪峯,使得盲盒更有熱度和話題度。

4.IP系列賦予盲盒競爭力

盲盒IP的價值已經超越了盲盒本身,IP系列本身的粉絲羣體龐大,商業價值巨大。 因此看似火爆的“盲盒經濟”,其實就是一場IP爭奪戰,沒有了IP,盲盒就失去競爭力。

泡泡瑪特以IP盲盒營銷著稱,在2018年就簽約了多個國內外知名潮流玩具IP,當下已經與近50家品牌達成合作。

零食巨頭來伊份、好想你、百草味等,也爭相與各種國潮IP聯名推出盲盒產品,引發了網上熱議的同時,助燃了品牌熱度。

5.跨界聯名,助推盲盒產品

品牌需要多方面維持和創新,持續提高名氣,則跨界營銷變成諸多品牌的突破點。 那麼跨界聯名同樣可以用於盲盒產品。

芬達就曾與泡泡瑪特跨界聯名,推出了鼠年大樂隊限定盲盒,該系列Molly玩偶共有8款+1個隱藏款,每個盲盒裏內含一個隨機玩偶。

6.盲盒“情感”營銷更魔力

未來,盲盒式營銷不止是上癮機制或者製造好玩的消費體驗,而且還可以植入情感因子。也就是品牌將情感植入盲盒帶給消費者,促使消費者進行情感經濟消費。

日本 KITKAT (奇巧)巧克力,曾推出15款口味新產品,並與人氣插畫家“たなかみさき”合作推出插畫新品包裝,每一幅插畫代表着每一種口味,而且採用盲盒銷售方式,希望消費者通過產品包裝上的插畫去感知、猜想巧克力的口味,挑選出與自己有情感共鳴的產品進行購買。

未來,消費者對於兼具“好喫”“好玩”“情感”等屬性的更人性化的零食盲盒訴求可能會進一步擴大。

四、盲盒並不等於盲目,需要依附品牌力煥發生命力 

從小浣熊乾脆面的“集卡式營銷”,到如今的泡泡瑪特的盲盒式營銷,盲盒效應具有很強的生命力,作爲一種強有力的動銷手段,已經成爲當下很多潮玩品牌和零售巨頭熱衷的營銷模式。

而且,從商業角度來看,利用消費者的好奇心,能夠倒逼着產品更新迭代,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同時讓IP也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另一方面,限定款盲盒具有很高的溢價,增加了品牌的話題性與熱度,加大了品牌的傳播度。

也就是說,藉助盲盒式營銷,能夠更大程度地提高品牌在更多主流的年輕消費羣體中的影響力。

不過,盲盒並不等於盲目。

盲盒營銷背後是強大的品牌力、IP系列孵化和產業鏈體系做支撐,否則很難產生足夠的用戶迴響,這也是企業入局盲盒前需要重視的一點。

泡泡瑪特之所以爆火,實際上並不僅僅是盲盒營銷,其背後擁有很強的IP孵化能力,多年累積起來的強大銷售渠道,以及運營最大線上社區“葩趣”,形成泡泡瑪特完整的自生長體系。

“持續的IP生產力+新玩法+強渠道”是泡泡瑪特讓“潮玩”變成繼服飾、球鞋之後,最受年輕人青睞的潮流文化派系的一個重要打法。而且重要的是,像知識產權,各種IP......都是行業稀缺資源,無法複製。

總結來看,盲盒營銷僅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產品力和品牌力纔是企業的基本底盤。

此外,如果過度消費盲盒經濟,將過早地透支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和營銷模式的認可度。因此,對於很多品牌來講,盲盒營銷也要適度,做到有的放矢。

參考資料:

1.全食展在線:盲盒不“盲” 4月16日

2.時趣互動:品牌該如何玩“盲盒營銷”?2019年08月24日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