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的一份统计,今年上半年(截止到6月22日),公募基金新基金发行规模即将超过1万亿元。上一次,超过1万亿的新基金设立规模,是在2015年上半年。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仅有的两次半年超过1万亿,一次是2015年,一次是2020年。

2020年,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类似于2015年的情况:比如说创业板涨势明显高于其他板块,比如说对科技、消费的追捧。

相似点带来了风格的类似,其实大家可以看到,成长股受到的追捧性远远超过了价值股。

这说明机构投资的一致性。当然有人说这是“抱团”,这是一个反面的理解。

但是还要看到的是,2015年价值股也是跟着一起涨的,但是2020年价值股却没有跟上。

机构的资金体量已经达到了2015年的水平,但是散户的资金量却没有达到,这就是价值股没有跟上的原因。

也就是说,不能光根据2020年上半年公募基金新基金成立规模超过1万亿,就说明市场流动性的充沛性。还是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

此外,新基金募集规模半年超过1万亿,有一个业内人士的估计,是不少基民卖出了旧的基金,来认购新的基金,实际上新增的资金体量是到不了1万亿的。

谈到这里就很清楚了,2020年可以说是有一些新增的资金进入了基金行业,但是资金体量是达不到2015年的水平的。2015年对股民对基民的创伤是比较大的,2020年可以说是一个恢复。

2020年新基金的设立,是否能够代表着机构时代的开始呢?

是的。虽然体量可能没有超过1万亿,但是对比2016年到2019年,2020年流入基金的资金体量依然是非常巨大的。散户投资者越来越倾向于认为,机构投资做得比散户好,愿意把资金交给专业机构投资者来打理。从专业机构投资者的表现来看,基金的表现也是非常优异的,尤其是医药基金。

机构投资时代也许是从2016年就开始了,到2020年是一个里程碑。未来,机构投资的风格会越来越深化。

机构投资的深化会不会让市场偏好创业板的风格一直支持下去呢?笔者认为是不会的。机构投资者的风格也会发生不断的变化。机构投资者也会在某个时刻转向价值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