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吳廣的起義,是秦國滅亡的開始,不管是昔日的六國貴族還是不堪苦難的普通百姓,紛紛揭竿而起。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六月,一直致力於反秦復楚的項梁得知陳勝吳廣起義失敗的消息,他與手下謀士范增討論他們失敗的原因,范增認爲:

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崐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

秦朝滅掉的六國中,楚國是最無辜的,陳勝吳廣等人起義取得成績後,並未擁立楚王后裔,反而自立爲王,這就使得他們失去了名義。師出有名非常重要,站在正義的一邊方纔能夠得到天下人的支持,陳勝吳廣就是犯了這麼一個錯誤。

因此,總結了他們的失敗的教訓之後,范增提議道:“將軍世代爲楚將,我們應該尋找楚王的後裔,擁戴他爲王,自然會有人依附我們,如此復楚纔有希望”

就這樣,一個在鄉間的放羊人——楚懷王之孫熊心,被擁立爲楚懷王。項梁以此名義廣結各路勢力,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不過這也使得項梁驕傲輕敵,最終被秦將章邯突襲,兵敗身亡。

項梁雖死,對於戰局卻沒有太大的影響,最終在衆多諸侯的衝擊下,秦朝宣佈滅亡。

項羽攻入咸陽後,在咸陽城內燒殺搶奪一番後,返回江東,並自立爲西楚霸王,同時一一分封了18路諸侯。

卸磨殺驢的事歷來不少,項羽覺得秦朝已亡,義帝(楚懷王)已經失去了作用,爲何還要讓他在自己頭上作威作福呢?於是就趁其不備,將義帝於江中擊殺。項羽行事越發無法無天,但凡有諸侯不服從他的命令,項羽就會出兵攻打。這引起了其他諸侯的忌憚,一時間楚國成爲衆矢之的,很多諸侯都起兵攻打反抗,好不容易停息的戰爭再次爆發了起來。

劉邦也非常不滿項羽給他的分封,於是也趁亂出兵,採用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偷襲雍王章邯的部隊,最終獲得平定三秦。

之後劉邦率領56萬大軍東出,開始向項羽發動攻擊。

不過就在劉邦率軍出發的時候,新城三老之一的董公卻攔住了劉邦的去路。根據《智囊全集》的記載,此老人說道:

兵出無名,事故不成,故曰:‘明其爲賊,敵乃可服。’天下共立義帝,項羽放弒之,大王宜率三軍之衆,爲之素服,以告諸侯而伐之。

這句話啥意思呢?就是說:師出無名,則不能成事。因此需要先給對方扣上一個“反賊”的罪名,之前天下都擁立楚懷王爲義帝,如今項羽卻將其擊殺,這就是謀反的罪名。如今大王率領56萬大軍出征,快讓全體將士都身着喪服,爲義帝發喪,以此爲由號召天下各路諸侯討伐項羽。

劉邦聽過之後覺得確實有道理,於是就“袒而大哭。遂爲義帝發喪,臨三日。”之後並派發使者向各路諸侯送信:

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爲發喪,諸侯皆縞素。悉發關內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原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

劉邦以此爲由果然引起了衆多諸侯的響應,聯軍很快組成。雖說之後在與項羽交戰的時候戰敗多次,但也能很快恢復兵力,這背後除了蕭何後勤供給出色之外,和劉邦高舉爲義帝報仇的大旗有極大關係。

後來九江王英布叛楚歸漢,酈食其招降齊國七十多個城池,所用的說辭也與義帝有極大關係。

之後劉邦在與楚軍對峙時,劉邦羅列的項羽的十宗罪名,其中有五項罪名都與義帝有關。這數條罪都將項羽標定在天下人的對立面,可謂是字字戳心。而劉邦爲義帝發喪,並未以義帝爲藉口給項羽定罪,更加能得到天下人的擁戴。

項羽被劉邦說得惱羞成怒,於是讓埋伏的弓箭手射擊劉邦。

此戰過後,項羽頹勢盡顯,只好與劉邦簽訂合約,平分天下,割鴻溝以西歸漢,鴻溝以東歸楚。再之後的事情筆者就過多講述了,楚漢相爭中,劉邦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項羽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已經失去了人心。反觀劉邦的所作所爲,他雖然沒有項羽實力強大,但他從一開始就以籠絡人心爲主要目的。

而全軍爲義帝披喪就是兩個人是非曲直的分水嶺。因此,著名歷史學者許庸齋先生稱:

“董公令沛公激發天下大機括,子房號爲帝師,亦未有此大計。”

許庸齋先生認爲:董公此計是劉邦與項羽兩個人是非曲直的分水嶺,張良雖然被後人稱之爲帝師,可在此計的謀略上就顯得差的多了。

“站在道德至高點”這件事極其重要,這也與之後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一樣,以天子的號令命令諸侯,如果諸侯不從,那麼就是謀反,如此一來曹操就能名正言順地去制裁這幫“反賊”。

這段故事出自明代才子馮夢龍先生的《智囊全集》,劉邦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人,不過也不能否認這小人物的智慧。董公的這個計策在劉邦稱帝之路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智慧究竟有多麼重要。

倘若讀者們想增長自己的權謀,擴充自己的智慧,最好的方式就是——讀史。

所謂“讀史使人明智”,這句話一點都不假。權力是一時的,智慧纔是永恆的。不管是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他們都各有各的智慧,各有各的生存方式,這就是我們的文化根基。

曾國藩曾經說過:“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他能以中人之資,而成一代“聖賢”,就在於日夜勤學苦讀。曾國藩的書桌上,就常年擺着這本奇書——《智囊全集》。

馮夢龍先生從先秦到明代,記錄着1238則名人智慧故事,取材於帝王將相、士子儒生、女子平民,專門分析他們的錦囊妙計。

個個哲理通徹,計謀深遠,人稱“小資治通鑑”。看過此書的人說,哪怕悟透十之一二,都可趨吉避凶。

據記載,乾隆剛剛繼位,曾七天足不出屋,原來在苦讀《智囊》。曾國藩也喜讀《智囊》,無論走到哪裏,此書都不離身。清朝大才子紀曉嵐,更將《智囊》倒背如流。杜月笙也很喜歡《智囊》一書。一次,偶然得到此書,立刻如獲至寶。因其不識字,就讓人邊讀邊講解,經常聽得如醉如癡,感慨說:“讀懂這本書,纔算讀懂了社會。”

不管你從事何種工作,都離不開爲人處世,競爭博弈,溝通勸諫,自保防身,這些你都能從此書中找到靈感和方法。

所以,我建議大家都要讀讀《智囊》!

我看的這套很好。有原文和翻譯,只要識字就看得懂。而且有馮夢龍的精彩點評,通俗易懂,看後獲益良多。看故事,學智慧,得有高人指路啊!

我也正在看這本書,真心話,很不錯。如果你也喜歡,可以點擊下面圖標進行購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