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自秦朝起明確成爲當時的中原領土。1955年發現的李鄭屋古墓,可以證明早在兩千多年前,香港便已有人居住。唐朝時候,青山(屯門)一帶,已有很多中國人居住,當時的青山,是一處頗爲繁盛的港埠。並有唐朝駐軍,保衛珠江的入口,外國來的船隻,必須經過青山,纔可轉去廣州。

宋朝時,一位官員鄧符協被派到廣東做官,很喜歡青山此地,於是在任滿後,和家屬定居於錦田山谷,建了個村落,稱爲“北圍”。他的子孫又建“吉慶圍”。

清朝時候,清兵於1662年派兵到現在的新界,並命令鄉民留辮。香港在清朝時,一直在對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爲,香港在地理上與廣州脣齒相依,而廣州是清朝對外開放的唯一商埠。

英軍“燕鷗”號淺水炮艦

在英國佔領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個荒島,島上南部的赤柱、大潭篤和石排灣,東部的阿公巖,水井灣等,有一些漁民居住。其他黃泥涌、燈第洲、七姊妹等幾處,則有一些小村灣,當時,島上的居民約3000人。

香港是一個優良的深水港,曾被譽爲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國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有成爲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認爲如能據爲已有,將對其擴大對華及其他遠東諸國貿易,有極大好處。

1946年九龍半島的一個老村莊

香港全境的三個部分(香港島,九龍,新界)分別來源於不同時期的三個不平等條約。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迫清政府於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於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區。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英國逼迫清政府於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新界的租借,讓當時香港的面積擴大了十倍之多。

新界(NewTerritories),是英人所制定的一個名詞,專指租供的新領土,在此之前,這些地方屬廣東新安縣南部一部分,包括大興山等離島。該“專條”規定英國在新界有“管理全權”,但中國可保存九龍城寨和原有的碼頭一座。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清朝道光年間,中英貿易處於不平衡狀態,英國的"東印度公司",輸出大量的鴉片到中國,利潤驚人,且使中國吸食鴉片的人民大量增加。清政府有見及此,擔心在貿易中不斷漏出銀兩,又擔心社會風氣日壞,及有禁菸之意。

1893年,林則徐被委爲欽差大臣,到廣州執行禁菸。林則徐抵廣州後,諭令外國商人將煙土交出充公,並將沒收的煙土在廣東東莞縣的虎門海濱燒燬。中英雙方正在爭持之際,寶安縣尖沙嘴村,發生了英兵槍殺中國村民林維喜案,英國籍此案出兵,1939年9月,中英第一次戰爭正式爆發。

清政府在兵臨城下的情況下,不敢抵抗。1842年,清廷派出代表耆英、伊里布、牛鑑與英國代表璞鼎查在停泊於南京下關江面的英艦皋華麗號上籤訂《南京條約》。

戰爭

1898年,是香港歷史上相當重要的一年。這一年,香港的邊界,從北九龍再向北推進至深圳河岸,西至后海灣,使香港行政區的面積擴大了十倍。

1898年,列強企圖瓜分中國,清朝朝政腐敗,任人宰割,英國政府乘機向清廷提出租借新界。當年6月9日,英國駐華公使賓納樂和李鴻章在北京簽訂“中英展拓香港界專條”,英國以租借爲名,取得了新界,爲期99年,7月1日生效。

二戰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成爲“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全球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以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治聞名於世。讓香港從一個小漁村,演變成今天有“東方之珠”美譽的國際大都會。

太平山頂夜景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莊嚴宣佈廢除一切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不平等條約。堅持香港必須迴歸祖國的立場。經中英兩國多次談判。

1984年12月19日,兩國政府簽署了《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之後。中國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迴歸祖國。中國政府根據“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方針。香港成立特別行政區。除國家外交、國防事務外。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