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日的夜里,我从梦中醒来,透过烛光,似乎看见你还坐在我的身边,对镜梳妆。

你的音容面貌,一颦一笑,恍若初见,我不禁伸手一拭,唤你的闺名。却不想还未出口,你便已经离开,指尖也没能碰上你的乌发。

熙宁八年。

苏轼从梦中惊醒,回头看去旧了的妆台,厚厚的灰尘落在了她的梳子上。

原来已经过了这么久了,一时间泪眼朦胧。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似乎是苏轼最直接明白的情感基调,无论是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郎,还是记忆里温婉贤淑的姑娘,似乎都已离苏轼很远很远了。

还记得那个时候,他气宇轩昂,仕途顺利,与心爱的姑娘执手月下,好像从来都没有过得羡煞旁人。一晃十年,我从来没有刻意的去思念你,却也从来没有一刻忘记过你。

若是现在你的墓边,我该如何回忆往事,你指尖的温度,随着杂草泥泞沉沦进了地下,若是再见,我满脸的白鬓,你又会不会还认得出我?

那个曾经的少年郎,早已随着时光离去。

那是北宋仁宗时期,年轻气盛的苏轼去王方家做客,在鱼池旁,看见了同样年轻貌美的王家小姐。正值青春趁年华,十九岁的苏轼与十六岁的王弗,一世姻缘就在那一刻绽放。

端茶研磨,红袖添香,我也以为这样的生活能到永远。如果不是这场梦,我大约也不会发觉,这些年没有你的相伴,我已经年迈。你曾陪我从一介布衣走到名动京城,从青涩少年行至而立,只可惜,往后余生,你也只能陪我到这了。

王弗逝世后,苏轼送着妻子的灵位回到故里,一路上迢迢风雨,披着晨曦与月光,静静守着妻子,一守,就是整整三年。

后来,苏轼在墓前亲手摘下了一排雪松,那似乎是他怀念妻子独特的方式。他把每一种艰难,每一份苦楚都深深埋进土中,那难言的相思,与再来不及出口的爱意,就这样藏在了满山的雪松中。

那一日的夜里,我也以为我回到了故乡,抬头望去,依然是你对镜梳妆,我不禁想要上前,激动的心却让我在唤你闺字的那一刻停住了。近乡情更怯,此刻,你在我眼前,我却不知如何与你相见。

回忆在那一瞬间清醒,席卷全身的悲怆让苏轼明白,那人早已长眠地下,所有故事都已经变成了曾经。

十年如此之快,似乎只有一个眨眼,我已经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曾经那些荣耀骄傲,也早已经不复存在。三万棵雪松在山间随风簌簌作响,你虽长眠于故乡的山岗,却也时常来我梦中做客,沉淀了十年的思绪,却已无言说出。

等到梦醒时分,身在密州知府,满面愁容,白发苍苍。苏轼才发觉早已物是人非,自己再也不是当年那个叱咤官场,年轻得志的少年郎。

可值得欣慰的是,我似乎还留着如同当年一样清澈的眼睛,从我泛黄浑浊的眼眸中,依然流露着当年的光。

正如我第一次遇见你的眼光。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如果还有机会,也让我再回到故乡,坐在你的墓前,听着随风而动雪松的瑟瑟声响。

在苏轼身下,是那一轮故乡的月亮照耀下的影子。

这一生迢迢无期,我只希望有一天能回到故乡,回到你的身旁。

恍惚中,你仍然坐在那里浅笑盈盈,对镜梳妆。我想去再一次触碰,抓到的,却只是一片皎洁……

如今很多人感叹“一句wocao行天下”,然而别人却在进步,你看到的傍晚只有黄色,别人却已经会“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有人问我究竟怎样才能写出好的诗词或者文章?我的回答是多读诗词,“一个人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与诗词有关,诗词让你温文尔雅、谦逊有加,诗词更能提升你的文化与素养。”

尤其是学生时代,积累了诗词就等于积累了财富。诗词更能让你在学校在社会大放光彩,在同龄人中你会更早写出锦绣文章,在演讲时更能够出口成章。

诗词对于人们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在诗词里面,人们还可以找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人生的标杆。学习诗词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还可以给自己带来物质财富。

不知大家是否发现?从古至今,但凡那些集大成者,流芳千古之辈,无不精通诗词,即使是今日的文学大师,也对诗词研究颇深。

就拿中南大学杨雨教授来说,她作为《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的评委,对诗词就颇有研究,他认为儿童时期就应该给孩子多读诗词。为此,他与同为评委的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汤素兰一同推荐《中国诗词大会》这套书。

其实市面上有很多关于诗词类的书籍,但是他们之所以推荐这套,主要是因为里面诗词量丰富,趣味性浓厚,看完之后还能了解古代历史以及当时的地理环境,无形当中加强了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最主要的一点就是,里面的诗词将一些常用的字放在一起,家长可以和孩子玩飞花令的游戏,在玩的过程中学习诗词,是极为快乐的,孩子也不觉得无趣。

这套图书一共8本,因现在正值活动期间,只需79元厚厚八本抱回家!不仅便宜,而且物超所值,其里面图文并茂,还将每句诗词的要点注明,怪不得深受好评!读完这套书,你会发现自己谈吐与写作和以前完全不一样!如果你也喜欢诗词,不妨在闲暇之余,捧起它读一读,陶冶情操!各位朋友,点击上方横幅就可以进行详细了解哦~~~

编辑:张圣平

摇摇晃晃,晃晃摇摇。品味云端,坠入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