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练书法都是从“横平竖直”开始练起的,毕竟这也是许多书法老师或书法家所强调的东西。清代书法家包世臣说:“画平竖直,便是佳书。”(《艺舟双楫》)何绍基则将“横平竖直”视作评价书法好坏的标准,他说:“包慎翁之写北碑,盖先于我二十年,功力深,书名甚重……余以横平竖直绳之,知其于北碑未为得髓也。”

但是,从“横平竖直”的说法似是而非,由此开始练字正是很多人写不好字的根本原因。要想得用笔之神髓,首先要得破除“横平竖直”的观念!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横并不平

为什么我们说横画并不平?首先是因为在书法中,横画的写法是微微往右上方倾斜3-5度,如寺、童、事);当与斜钩、竖弯钩等笔画组合时,倾斜度会达到12度左右,如“七、也”等字。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中的"玄"字,长横几乎倾斜了30°!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道理很简单,这样写横画更有立体感,能产生积极的审美心态。

就好像人的侧颜照会比正面照更好看一样。在数学中画一个立方体时,一般都要从侧面去画,所画的横画,一般都是左低右高。王羲之的字“转左侧右”,字势很多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当然,这一点书法常识很多书法老师都注意到并给学生讲了。但是很多人没有提到的是,横画是有一定弧度的,它并非直线。它之所以本身看起来显得较直,是因为它只是截取弧线中的一小段,所以看起来显得直而已。书法写作时是以腕为中心的圆弧运动。画弧线比画直线更为自然顺手,符合手感。书法家孙晓云说:“明摆着,画圆比画方要简便和快速。画个圆,三岁孩子生来就会,画成方,就要教了。”明白了,这一点写横画就不会过于生硬了,过于笔直的横画会显得非常的生硬。

二 竖并不直

横画并不平,这个很容易观察到的。但是竖画呢,毕竟悬针竖还是写得很直的呀?为什么说竖画并不值呢?其实呀,我们要仔细看一看晋唐书家的字,就会发现书法中的竖画基本上都是有弧度的。它大体上可以分为弧度向内的“内擫”与与弧度向外的“外拓”两种,又称“向势”用笔及“背势”用笔。比如颜真卿的书法多用外拓,体势较圆;欧阳询的书法多用内擫,体势较方。王羲之的字则外拓兼取,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循规蹈矩而又出人意外。仔细看一看,他们所写的竖画是不是都是并非笔直的?

书法不笔直,带有一定弧度,这样写出来的笔画才会显得富有力度。就像拉弯的弓会有弹直之势,外拓或者内可以让笔画产生张力,显得更加劲健有一种而好看。如果不然,将竖画写得像火柴棍似的笔直,那字迹就会变得干瘦僵硬而缺乏美感。曲中求直,字才会劲健圆润,充满灵动感。柳宗元《八法颂》中说:“勒(横画)常患平,努过直而力败。”唐太宗李世民在《笔法诀》中说:“努(竖画)不宜直,直则失力。”柳宗元《八法颂》中说:“勒(横画)常患平,努过直而力败。”这都是精通笔法之人,所说的甘苦之言。

三 横画要有纵势,竖画要有横势

横画有弧度即是要向纵向发展,竖画有弧度可理解为向横向发展。所以,对于这个特点我们也可概括为——横画要有纵势,竖画要有横势!当然,这两者的关系也是对立统一的。具体来说,也就是横画是以横势为主,横中有纵;竖画要以纵势为主,纵中有横。也可以称之为“横中有竖,竖中有横”。

“横画要有纵势,竖画要有横势”,这本是书法起步的根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在向草圣张旭请教笔法时,张旭传给他的“十二笔意”中,前两条谈的就横画与竖画中的纵横之势。颜真卿说:“每为一平画(“平谓横”,即横画),皆需纵横有象……直(“直为纵”,即竖画)者必纵之,不令邪曲。”这正是对横画与竖画在书写时,纵横之势辩证关系的很好说明。

清代以来,许多书法家不太懂得借助纵横之势来增强笔力的借力之道。由于一味强调将笔平铺纸上,推笔而行,却忽视了在行笔过程中的反向借力,于是就导致对横平竖直的过于重视。这样一来,写出的笔画往往缺少灵性及力道。这是书法入门时,没有扎好用笔的根基所导致的结果。

那么,怎么样写好横画中的“纵势”和竖画中的“横势”呢?其实就起笔的阶段来看,人们所说的“横画竖起笔,竖画横起笔”,就包含了纵横借势的道理。如果说行笔阶段中也能这样借势,那颜真卿“屋漏痕”的书写绝技也就懂了。

四 结语

所以说,“横画带纵势,竖画带横势”,这样写用笔写的字才会好看,否则就会生硬乏力。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尽管有些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但是实际上在书写中也是注意不自觉地用到了这个方法的,所以写出来的笔画就或温婉或秀雅或豪迈,各具生机活力、灵气十足。

如果说这一点不懂,一味花时间来练横平竖直。甚至有的人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来练习将横、竖写直,费力不少,却磨灭兴趣,与书法的美感背道而驰、南辕北辙,这岂不是太可惜了?

所谓“黑夜独行,全是魔道”,无论是书法教师还是学书者,千万不要再被“横平竖直”的理论给误导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