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的一天,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家的客厅里,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子在考虑将已经拆卸下来的一幅画像如何安置时,另一位比她仅小一岁的女子,见到这个景象后,气咻咻地奔上前去,突然举起手来,接着“啪”的一声,一个响亮的耳光落在拆卸画像女子的脸上,然后怒气冲冲地大步走出门去,让那个女子怔怔地呆了好一阵。

这是一篇纪实文章《不圆满是人生的常态》中的一个情节。

她们是谁?那位年龄稍小的女子为什么要扇年龄大她仅一岁的女子一个耳光?她们和屋主人梁思成是什么关系?

梁思成与林洙的交集

梁思成是梁启超的儿子,我国著名建筑史学家,1928年春在加拿大与才女林徽因结婚,生有一子一女,他们多数时间在清华大学工作。

还是在解放初,福建少女林洙,因为想入读清华预科,经人介绍来到北京,寻求同乡长者梁思成的帮助。由于当年清华没有招生计划,在等待进入清华前,由林徽因对林洙进行英语辅导,她开始和梁家熟悉,与梁思成及林徽因基本形成相当于长幼辈的关系。后来林洙进清华土建系任资料员。

解放初期,清华大学土建系有个青年讲师程应铨,很有才气,被称为土建系“四大金刚”之一。也许是近水楼台的缘故,之后程应铨和林洙认识、恋爱,并考虑结婚。可是,由于当时两人的经济条件都不好,结婚费用有困难。这时候林徽因出手相帮了,对林洙说“有一笔善款”可用,帮助林洙和程应铨解决了结婚费用。而且还由梁思成出面主持婚礼,为他俩做证婚人。婚后程应铨和林洙感情不错,生育有两个子女。

只是天有不测风云,转眼到了1957年,程应铨因为心直口快被划为右- 派,林洙因受不了连累之苦,与程应铨离婚。当有些同事劝说林洙为了挽救程应铨是否可以复婚时,林洙断然地回答:“如果两年内他能摘 了 帽,则可以复婚。”

话分两头,在解放初期的大风大浪中,梁夫人林徽因也因不太适应及健康状况不好而于1955年逝世。当时作为丈夫的梁思成,年近六十,除了悲痛,也有些忧郁,成了鳏夫。

无论是鳏夫或离妇,都有一个是否再婚的话题,但要有合适的人和机会。

就梁思成来说,子女都在外工作,且事业有成。要成家另娶,除了年纪稍大这一弱点外,其条件相当优越。另一方面,林洙虽说只有三十多岁,属于年轻女子之列,但因为带有两个孩子,要再婚也不太容易。

一首诗引起的缘分

1955年林徽因病故世后,梁思成除了悲痛,另一件需要做的是:整理林徽因的遗物。而作为资料员的林洙,属于理所当然的参与人员。

这一天,三十四岁的林洙奉命在帮助梁思成整理林徽因的遗稿。由于资料多,整理工作已经有一些日子。在整理资料中,当读至林徽因的诗“忘掉腼腆 / 转过脸来 / 把一串疯话 / 说在你的面前”时,梁思成和林洙都看了一遍。并且互相对看了一眼。

第二天,整理资料的工作依旧。其间,林洙意外发现一张字条,上面写着:

真是做梦也沒想到,

你在这时会突然光临,

打破了多年的孤寂,

给了我莫大的幸福,

你可不要把我的“申请书”突然收回去呀,

假使我正式向你送上“申请书”,

不知你怎么个“批法”!

当林洙看到这字条时,已经很意外了,之后所发生的更意外且突然!

1.先是在一旁看着林洙读完字条的梁思成,一把夺过自己手写的字条。

2.后是林洙已经读懂了字条的含意及其来源后,接着倒在梁思成的怀里。

3.两人改变并确立关系:林洙从助手变成女朋友,二人开始张罗婚事,尽管他与她年龄相差二十七岁。

重重阻挠

梁思成要和林洙建立新家庭,本身不是问题,经济更不是问题,因为梁思成是副部级,有很好的供给,问题在于观念的冲突,不仅梁思成的家人不赞成,而且梁思成的有些朋友也反对。反对的理由大致有两种:

家人的反对。梁的子女认为父亲续弦可以,但不适宜娶不能共患难的女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长女梁再冰。她之所以扇林洙一个耳光,并不是反对父亲再婚,而是鄙薄林洙的人品。取下她母亲林徽因的画像只是一个爆发点。

朋友们也容不得林洙的人品。认为她在丈夫程应铨落难时,就采取离婚措施,使有才气、有冤屈的丈夫受到双重打击,最后轻生。这种人怎么能与之共同生活。

但是,所有这些都没能改变梁思成要和林洙结婚的决心。

是爱情吗?

梁思成与林洙结婚是不是以爱情为基础呢?应该说“不全是”,而是以物质条件为核心和以解除生活孤单、寂寞的再婚家庭。

我们从《不圆满是人生的常态》一文中作些剖析:

从梁思成丧妻后,一度态度消沉,长达四年,虽有事业的支撑,但精神比较空虚、落寞。这种空虚不是富足的物质条件所能替代,其中亦包括感情的生活。为此,当有了适当的机会时,他就产生了续娶的念头。至于世俗的礼仪,社会的闲话,是否有关人品等,他并不特别看重。

从人性的角度讲,梁思成的朋友或家属,都有比较高的理想情怀或人格力量。但过分的规劝,虽说出发点是为梁思成的声望考虑,是好意,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人之初,性本私”的一种表现,是观念之私。

再就林洙来说,在当时的背景下,前夫已经那样,不离不弃当然能显示她“共患难”的人格,为了不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前途,也不宜给予“歧视”;如果是为了子女的前途和生活考虑,则应该是一个明智之举,否则子女会被前夫拖累。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林洙在再婚后,除照顾梁思的生活外,也同时照顾好她的婆母,这何尝不能看作是报恩或恪尽妻子之责呢!

林洙过分了吗?

在本文的开头,有一个“梁思成女儿梁再冰扇准继母林洙一个耳光”的情节。既说明梁再冰鄙视准继母的人格,也表示将不再进入这个家门的决心。但是,从人之常情看问题,公平地说,林洙的忍耐是理智的,选择的态度也是可以的。即在重建新家庭时,卸掉原妻在客厅的画像,应该可以理解——原女主人故世了,难道不允许有人“顶替”?

作为继妻,卸掉原妻的图像,并且在婚礼上得到应有的愉快,这些并不过分。但是中国知识分子家庭在这方面受孔儒的影响太深,讲究气节太过分。为此形成了朋友绝交,母女“冰冻”,系里侧面做工作(问林洙前夫有否复婚可能,遭林坚决拒绝),所有这些,都包含报恩思想、孔儒礼仪对人们的影响,独独不考虑到当事人的需求和感受。

家庭重组,特别是双方都有子女或父母的重组,肯定牵涉到双方家人的利益和观念,可以且允许他们表达,但主体应该是当事人,否则和干涉婚姻自由何异?

而且我们从梁思成在那段特殊岁月中遭受苦难时,林洙仍然不离不弃,可以看出她并不是见风转舵、见利忘义的人。当时,她不仅嘱咐老保姆暗暗将梁思成的手稿保存好,而且照顾梁思成到生命终结时,使这个不圆满的家庭画上了相对圆满的句号。难怪在梁思成临终前,握着林洙的手说:“这些年多亏你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