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春风

同名知乎/荔枝FM:一见春风

你好,我是春风。今天我们继续通过千字文,来“说文解字”。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说完浩瀚的宇宙,天上的星罗棋布,接下来便说一年四季。

01

寒字就很有趣,上面的宝字盖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了,它念做“mián”,代表房子的意思。

房子中间是一个人侧身躺在地上,周围盖着些草席,脚底下的两个横线,可以理解为是都冻成冰的水。

由寒字我们发现,汉字中的两点水,有些是和冰有关的,代表温度较低的水,比如冷、凉、冻。

而三点水字,是和水有关的,比如江、河、湖、海。而四点底的字,有些其实是与火有关的。

因为在字体演变过程中,汉字下方的火被不断地压缩,最终变成了四点底,比如蒸、煮、熟、焦等等。

02

说完了寒字,我们再说说“来”字,“来”字的甲骨文看起来很像麦子的形象。

因此一种说法是,麦子这种农作物本来华夏族没有,是从外面传来的。

如果从音韵学的角度看,来和麦这两个字发音类似,所以来字就用麦字的字形来表示。

暑就很好理解,它的字形变化不大。一看就知道和太阳有关。

寒来暑往的往字,相对来说比较难以理解。

上面是一个代表脚板的“止”,下面是表示声的“王”,后来又在左边加上了表示道路的行。

这个脚是朝外的,所以在古汉语中,往表示从一个地方走向目的地。

《庄子天道》中说,“往见老聃”,意思是去见老子。

而古汉语中的去,意思是离开某地。比如,“孟子去齐”,意思是孟子离开了齐国。

03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意思是寒暑交替,一年就过去。一年一年的不断累积,就成了历史。

我们都知道,四书五经中有一部《春秋》,就是一部史书。

那么为何要以四季中的春秋代表历史呢?

其实这和当时的气候和记录时间的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首先看春秋这两个字甲骨文的字形,

春字左边上下分别是草,中间一个太阳,右边是一颗小草在萌芽,说明春回大地,万物生长。

秋字的演变就很是复杂,上面是个小虫子,有人说是蝈蝈。

有的甲骨文,在小虫子下面还有火,说是秋天到了,人们会点燃秸秆以烧死虫子。

也有人说,秋天到了,这种虫子就会叫。

04

古人之所以用春秋代表一年,是因为当时没有明确计时工具。就用春秋这两个容易观察到的季节来代指一年。

像草原人是以草青草黄为一年,东北的赫哲族是以吃过几次大马哈鱼来纪年,因为因为一年大马哈鱼只洄游一次。

有的朋友会说,不对啊,明明冬夏最容易区分啊,夏天酷热,冬天大雪。

其实先秦时代的气温和现在不一样, 华南地区的年平均温度较今日高 1℃ 。

长江流域较今日高 2℃ , 华北、东北及西北等北方地区则较今日高 3℃。

在今泰山附近,曾经是商朝皇家打猎的地方,那里曾经有过野生亚洲象。

可是到了现在,由于气温升高,犀牛、大象这些动物在黄河流域都不见了。

由此可见,当时的冬季可能并没有如今这么明显,所以还是春秋两季容易观察到。

当然其他的说法还有很多,总而言之,春秋代表一年是当时人们普遍认同的。

05

冬天的冬字还是很有意思的,它像不像一个两头打结的绳子?

其实冬最早的含义就是终末的终,冬天也就是一年的尽头。

中华民族的文化,千百年来就在四季中流转,最终留在我们的汉字中。

到此,我们第一期说文解字也告一段落。

这两个月我们了解了象形、指事等造字方法,了解了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也对常见字进行了拆解。

希望在以后的分享中,我们能够将这些内容运用上。

我是一见春风,期待与你相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