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九二五期;欢迎关注。

在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可以说已经完全脱离了实用,而更倾向于展示,若按学科分类,书法归到了视觉艺术的范畴,好像与美术等同。各级书协举办的各类展览是当代书法展示的重要舞台,这种书法欣赏的现象与古人赏读、把玩书法作品完全不同。

书法展览对当代书法的促进与发展有目共睹,但也有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年来书坛出现的所谓"展览体"现象。那么"展览体"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最先提出"展览体"这一概念的于明诊先生的说法是:

尺幅必然要大,字数一定要多,即使写大字对联,落款也一定不能是穷款,字要多、要小、要密密麻麻;行草必然以"二王"为基调,至多杂以孙过庭、米芾及赵、董,线条点画必然以光亮、细腻、圆熟、漂亮为主;篆隶则必然是头重脚轻,犹如胖头娃娃,线质必然是毛涩琐碎,章法必然是若断若续,不管篆书、隶书还是楷书,落款一定是在最不该落款的地方落,字要小要多且最好不用黑色墨汁而是用朱砂或其他彩色颜料,像花花绿绿的牛皮癣。若换个“学术性”表达来说,那就是现在所谓的书法艺术创作正在逐渐演变成为“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工艺品,正进行着批量地生产与制作。

“展览体”是人们因参加各级展览的许多作品长年趋同而生造的一个词语,它既不是传统固有,更非书法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纯属意外:

它面貌温和,不激不厉,平稳和谐,自然流畅,中规中矩,依托经典千言,不越雷池一步,紧跟法则规范,罕有性情抒发。

很明显,它不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旋律,也不合于“散诸怀抱”“我自用我法”的传统艺术精神。对于书法家个体来讲抹杀了个性,限制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所以,我们不能永久沉浸在展览中无法自拔,我们的目光应该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度量自己。

全国大展的局限性必须靠自我的觉知降到最低。傅山曾说:“吾书于古人,一毫不似,而又多为牵率人事之书,那能少有合处,试问诸帖简之中,有此等一画否?徒坏绢素作乐耳。”

傅山是极自信的书法大家,在他看来自己的作品已经与多少前贤比肩!所以有此狂言,更主张“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足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斓矣”。

傅山《啬庐妙翰》(局部)

那么在当今书坛,“展览体”所拥有的最大共性大概也就是巧媚、轻滑与安排了,过度注重展厅效果与评委心理偏好,使大多数作品难以表达自己的真性情,那么要形成个人的书风就比较困难了。

我对个人书风的形成有如下思考:

首先,要对自己的书风取向有个明确的认识,能够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得到了全国书坛认可之后,要开启新的漫漫征程,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固步自封,不因袭古人,不尾随时贤,不重复自我;

其次,继续深入经典,进一步挖掘经典,靠近古人,大处着眼,细处着手,广收博取。学习古人经典不仅要着眼于法,更要思考用学到的法表现什么,怎么表现;

第三,热爱传统文化,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要涉猎,尤其要重视对诗境诗意的理解,即所谓“养成一段文心”。这样既可拓宽书法道路,又能相互参悟,更深理解书法,沉淀文化,积育才情,于书法或大有裨益;

第四,要热爱生活,艺术源于生活,到生活中去体悟,生活不仅为艺术家提供养分,也是艺术家能够投身其中体现自身价值的广阔天地。

总的来讲,展览体的弊端显而易见,也是我们必须批评和反对的,因为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必须因艺术家自身的性情、修养、习惯、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社会环境不同而不同。同时,艺术家也必须要有不同于他人的独特面貌。所以,个人书风的形成需要每个艺术家认真思考,并苦心孤诣不断去探讨和实践。

原题:《“展览体”与个人书风的矛盾》

作者:张弘扬(节选自《中国书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