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第九二五期;歡迎關注。

在當代,書法藝術的發展可以說已經完全脫離了實用,而更傾向於展示,若按學科分類,書法歸到了視覺藝術的範疇,好像與美術等同。各級書協舉辦的各類展覽是當代書法展示的重要舞臺,這種書法欣賞的現象與古人賞讀、把玩書法作品完全不同。

書法展覽對當代書法的促進與發展有目共睹,但也有負面影響,那就是近年來書壇出現的所謂"展覽體"現象。那麼"展覽體"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

最先提出"展覽體"這一概念的於明診先生的說法是:

尺幅必然要大,字數一定要多,即使寫大字對聯,落款也一定不能是窮款,字要多、要小、要密密麻麻;行草必然以"二王"爲基調,至多雜以孫過庭、米芾及趙、董,線條點畫必然以光亮、細膩、圓熟、漂亮爲主;篆隸則必然是頭重腳輕,猶如胖頭娃娃,線質必然是毛澀瑣碎,章法必然是若斷若續,不管篆書、隸書還是楷書,落款一定是在最不該落款的地方落,字要小要多且最好不用黑色墨汁而是用硃砂或其他彩色顏料,像花花綠綠的牛皮癬。若換個“學術性”表達來說,那就是現在所謂的書法藝術創作正在逐漸演變成爲“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工藝品,正進行着批量地生產與製作。

“展覽體”是人們因參加各級展覽的許多作品長年趨同而生造的一個詞語,它既不是傳統固有,更非書法發展的必然結果,而是純屬意外:

它面貌溫和,不激不厲,平穩和諧,自然流暢,中規中矩,依託經典千言,不越雷池一步,緊跟法則規範,罕有性情抒發。

很明顯,它不符合“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旋律,也不合於“散諸懷抱”“我自用我法”的傳統藝術精神。對於書法家個體來講抹殺了個性,限制了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揮。

所以,我們不能永久沉浸在展覽中無法自拔,我們的目光應該放在歷史的長河中度量自己。

全國大展的侷限性必須靠自我的覺知降到最低。傅山曾說:“吾書於古人,一毫不似,而又多爲牽率人事之書,那能少有合處,試問諸帖簡之中,有此等一畫否?徒壞絹素作樂耳。”

傅山是極自信的書法大家,在他看來自己的作品已經與多少前賢比肩!所以有此狂言,更主張“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足以回臨池既倒之狂斕矣”。

傅山《嗇廬妙翰》(局部)

那麼在當今書壇,“展覽體”所擁有的最大共性大概也就是巧媚、輕滑與安排了,過度注重展廳效果與評委心理偏好,使大多數作品難以表達自己的真性情,那麼要形成個人的書風就比較困難了。

我對個人書風的形成有如下思考:

首先,要對自己的書風取向有個明確的認識,能夠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得到了全國書壇認可之後,要開啓新的漫漫征程,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固步自封,不因襲古人,不尾隨時賢,不重複自我;

其次,繼續深入經典,進一步挖掘經典,靠近古人,大處着眼,細處着手,廣收博取。學習古人經典不僅要着眼於法,更要思考用學到的法表現什麼,怎麼表現;

第三,熱愛傳統文化,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都要涉獵,尤其要重視對詩境詩意的理解,即所謂“養成一段文心”。這樣既可拓寬書法道路,又能相互參悟,更深理解書法,沉澱文化,積育才情,於書法或大有裨益;

第四,要熱愛生活,藝術源於生活,到生活中去體悟,生活不僅爲藝術家提供養分,也是藝術家能夠投身其中體現自身價值的廣闊天地。

總的來講,展覽體的弊端顯而易見,也是我們必須批評和反對的,因爲書法作爲一門藝術,必須因藝術家自身的性情、修養、習慣、生活環境、教育背景、社會環境不同而不同。同時,藝術家也必須要有不同於他人的獨特面貌。所以,個人書風的形成需要每個藝術家認真思考,並苦心孤詣不斷去探討和實踐。

原題:《“展覽體”與個人書風的矛盾》

作者:張弘揚(節選自《中國書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