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高歌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天才诗人李白,终其一生也没有实现其出将入相,“济苍生,安社稷”的人生理想。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百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为座右铭的“聊斋先生”蒲松龄,在72岁才补了个贡生。而有着“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豪气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最终也抵不过现实,落得个发配边疆的命运。

这些天才和伟人们的励志故事,其结果并非大多人所期盼的皆大欢喜,梦想成真。而对于大部分人生而言,这些结局并不完美的励志故事,也许比那些传销式的“暴富梦”、“投机梦”更具有参考价值和意义。所谓的励志,是普通人对于大梦想的坚持和执着,而任何对于梦想追逐的过程,总是以实现梦想的目的开始,但是谁也无法确信何种“逐梦”方式能够避免另一种可悲的结局——失败。

很多人不敢于坚持梦想的原因,不是他们没有奋斗的条件,而是他们“想赢怕输”的心理作祟。而当今有太多的励志作品,不敢于呈现逐梦失败后的现实,而只以“爱拼就会赢”表现和煽动观众内心渴望成功的诉求。这种文艺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就像对于普通生活中观众的“安慰剂”,以一种区别于现实生活的剧情假象,向观众传递着类似“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精神谎言。

真正的励志作品不是虚假的包装,不是脱离现实后的安慰,不是一种对弱者的同情,更不是一种对小人物的偏爱。真正的励志作品,需要观众能够从中汲取到,面对现实苦难后,仍然坚持梦想的力量,即使背负着失败的可能,我们也要有一种置之于死地而后生的决心。就像美国作家海明威的那部经典小说《老人与海》说的那样,“我可以被打倒,但是绝不会被打败”。

在1975年的时候,时年近30岁的史泰龙,在好莱坞已经打拼了5年,但是却丝毫没有闯出名堂。这一年他带着自己刚写成的剧本《洛奇》跑遍了好莱坞,却没有找到合作机会,但是现实的冷遇并没有阻挡史泰龙的热情,在一轮轮被拒绝后,史泰龙又一轮轮的开始。有时候成功就是比失败的总次数多尝试一次,这个定律不仅让史泰龙推销出了他的剧本,而且根据达成的协议,史泰龙如愿的出演这部电影中的男主角洛奇。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三流拳手洛奇和当时世界拳王比赛的故事,用现在励志电影的套路,注定又是现实中的成功者对小人物尽显挖苦讽刺之能,最后小人物在苦练和运气的帮助下,煽情加悲情的战胜了对手。和这个套路相比,显然史泰龙的这个故事讲的要沉闷许多。影片中的主角洛奇在现实生活中,只是有着孤独的苦闷,而这种苦闷,正是他关于拳击这项事业的郁郁不得志。

在影片开始时的相当长的篇幅中,史泰龙让整部影片的氛围维持在极度压抑和沉闷的节奏。男主角洛奇强打着精神和周围人有一搭没一搭地打着招呼,他对生活中的一切貌似都不太提起兴趣,仿佛他在当下的生活中,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三流的拳击比赛让他不能全神贯注,而微薄的收入让他不得不选择替小混混收高利贷为生,拳击训练馆的柜子被抢走了,他也只是发发牢骚,喜欢上宠物店的售货员,他也只是讲些自己编撰的自以为是的冷笑话。

然而洛奇对于生活冷峻疏离的表象之下,掩藏着他对于拳击事业的热忱。人不能去实现梦想有着很多种原因,可能是亲情的牵挂,也许是先天的不足,大概还有运气的不佳,命运的不公。对于逐梦者而言,起初这些的确可能是真的理由,但是时间长了之后,这些理由成了人性堕落的借口,随着时间的淘涤,梦想的样子越来越模糊,生活的现状却越来越糟糕。而逐梦者变得越来越冷漠,越来越迷失。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岁月无情,年华不再。

这些对于影片中的洛奇而言刚刚好,三十而立的年龄,依然一事无成,还继续住着破旧的公寓,没有追到心爱的姑娘。对什么事情看似深喑事故,却又缺乏坚持的决心和勇气,作为一名成熟者洛奇显然不够成功,作为一名逐梦者,洛奇显然已经年华不再。看着即将老去的自己,看着稍纵即逝的青春,洛奇抓住了命运的最后一根稻草。

史泰龙没有为这个励志故事夹在太多没必要的负面情绪,这里面没有世态炎凉,没有人情冷暖,没有虚情假意。有的只是一个落寞的三流拳手,所面临的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而这个机会里没有奇迹,没有阴谋,有的只是洛奇为了梦想所挥洒的热血和汗水。这是一场15回合的职业拳赛,一个三流拳手对阵世界现任拳王。也许很多人惯性的认为,洛奇最后可以神奇地击倒这位46场不败的拳王,也许很多人认为,在比赛的关键点上,拳王会不齿的使出龌龊手段。

但是这些低级、庸俗的戏剧性冲突并没有出现在史泰龙的电影中,他给了洛奇一个伟大的对手,一位勇敢、正直、充满力量、技巧和职业精神的对手。他也给了洛奇一个显而易见的结果。失败和成功对于梦想而言是两个躲不开的结局,很多人因为害怕失败,而放弃了追逐成功的机会,同时也放弃了一次践行生命价值的机会。在这个世界上,在所有公正,公平,公开的对决里,只要竞争者在规则范围内,倾尽全力,拼尽所能,那么最后的失败者和成功者一样值得敬畏。只要我们敢于拼搏,只要我们面朝梦想,成功和失败并没有那么重要。

作为一部励志电影,《洛奇》没有太多的煽情,没有太多的愤世嫉俗,它透过银幕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种对于梦想的赤诚和执着。在洛奇挥洒在拳台中的血汗里,在他对着麦克风的怒吼中,银幕前的观众感受到了一种对于生命真挚的态度和力量。这种力量足以让我们在面对失败的落寞,前路的孤独,无名之辈的身份,一无所成的人生时,依然怀着热切的希望,坚定的信心,一往无前,热情洋溢的走下去。

凭借着《洛奇》这部电影,硬汉史泰龙用“拳头”打出了2.25亿美元的票房,这个成绩让史泰龙在好莱坞一战成名,横空出世。而影片更是在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在内的8项提名,并最终捧走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3座奥斯卡小金人。这部励志的影片确立了史泰龙在好莱坞的地位,虽然影片中的主角洛奇在拳击梦想的道路上失败了,但是史泰龙在电影梦想的道路上却成功了。不过如今成功者史泰龙扮演的失败者洛奇,依然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出色的一次演出,谁敢说失败者就不具备励志的感染力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