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這位改變中國歷史的偉大君主就用"朕"作爲皇帝的專屬代稱。隨後的2000多年時間裏,我國各個朝代的皇帝也都用"朕"做專屬代稱。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對於這一問題,史學家告訴我們答案:將"朕"字拆開你就明白了。

對於"朕"這個漢字如何成爲皇帝專屬稱呼這一歷史問題,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做了考證。在相關的研究文章中,顧頡剛先生表示"我的"含義,其本義與"我""餘"等詞語存在着所有格與主賓格之間的差異。比如,在《尚書舜典》這一著作中,有"汝作朕虞"這句話,其用白話文翻譯過來就是"你能做我主管山川的官員。"在一部著名的金文著作《大盂鼎》中,還出現了"勿廢朕令"這這句話,其用白話文翻譯過來就是"請不要廢除我的命令。"這就和秦朝著名宰相李斯說出的"天下皆朕"直接對應上了。

在顧頡剛看來,皇帝用"朕"作爲代稱的最核心意義在於:朕這一稱謂在民間不常用,用"朕"指代皇帝既可以體現出皇權的唯我獨尊,又能避免給老百姓因使用稱呼而帶來的殺身之禍。

然而,我個人認爲:顧頡剛先生僅僅是通過先秦時期的著作諸多歷史著作對朕的含義進行了考證。要想更加深入的瞭解秦始皇爲什麼用"朕"作爲皇帝的專有稱呼,我們就得藉助《說文解字》,對"朕"這個漢字進行深入剖析。

從《說文解字》的角度看,朕左邊是"月",右邊是"關",其最早的本義爲"舟中火種。"著名歷史學家、文字專家戴震先生認爲,朕的作用在於將"舟"和"灷"之間的縫隙連接起來。在中國古代,很多部族常常依水而居求得發展,而"舟"和"灷"恰恰是依水而居的部落發展壯大的必然用品。等到原始部落逐漸發展成國家後,"舟"和"灷"在日後就變成象徵部族絕對權力的物品。而"朕"將"舟"和"灷"之間的縫隙徹底聯結來,"朕"引申義也就自然加上了象徵絕對權力的含義。等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這位功高蓋世的偉大君主用象徵絕對權力的"朕"作爲皇帝的自我代稱,旨在向外界表明:皇權是絕對神聖而不可侵犯的。

戴震先生的解讀比顧頡剛先生的解讀更有說服力。這是因爲:顧頡剛先生將"朕"看成一個獨立的字,以字作爲一個整體來解讀朕的含義。而戴震先生通過《說文解字》,將朕直接拆開來進行分析解讀,最終得出了朕最古老的最本質的含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