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选中刘备?主因只有8个字,历史书不会告诉你

东晋学者裴荣所著的《语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宣王戎服莅事,使人观武侯,乃乘素舆,着葛巾,持白羽扇,指麾三军。众军皆随其进止。宣王闻而叹曰:可谓名士矣!”

诸葛亮剧照唐国强版

这里的“宣王”指司马懿,文中记述的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与司马懿在渭水边对垒。司马懿派人窥探诸葛亮,发现他坐在小车上,手持羽扇指挥蜀军进退,气宇不凡。于是司马懿叹道,诸葛亮真乃名士!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手持鹅毛扇、用兵如神的形象应该就源于裴荣的《语林》。演义神话了诸葛亮,但很多现代人“矫枉过正”,认为诸葛亮只是长于政治,而军事能力逊色。

实际情况是,在《三国演义》这部书出现之前,虽然诸葛亮在民间的名气还没那么大,但他的文武全才早就被历代王朝推崇备至了。

《晋书》记载,“帝为晋王……及蜀破后,令(陈)受诸葛亮围阵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标帜之制,勰悉暗练之”。这段话意思是,蜀国灭亡后,还是晋王的司马炎命令亲信将领陈勰学习诸葛亮的练兵方法和阵法,后在西晋军队中推广。

西晋将领马隆按照诸葛亮的“八阵图”摆车阵,弓兵站在车后面,作战很厉害,“且战且前,弓矢所及,应弦而倒。”

兰溪市诸葛亮八卦村平面图

虽说司马炎的爷爷司马懿也是一代军事家,问题是遇见诸葛亮就缚手缚脚,只能坚守不出。诸葛的威名当年无人不知,所以晋国军队采用诸葛亮创制的练兵、阵法等并不奇怪。隋唐的军队也深受诸葛亮的影响,比如唐代战神级的名将李靖也是诸葛武侯的铁杆粉丝。

大诗人杜甫的《八阵图》对诸葛亮点评很到位,“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一句“功盖三分国”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诸葛武侯的战略和军事素养。

诸葛亮本事那么大,当初为什么会追随比较弱小的刘备呢?喜欢三国历史或者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大概都觉得这个问题很简单,无非是诸葛亮认可刘备皇室后裔的身份,以及他的仁义。

刘备剧照

事实上,诸葛武侯选择刘备的原因没这么简单。我们简单回顾一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刘备当时的状况并不好,正寄人篱下,在荆州依附刘表。闲居荆州几年,刘备发现自己大腿上的肉变多了,不禁悲从中来。那时候他都快五十岁了,事业还不见好转。对胸怀霸业的刘备而言,这种落魄不堪忍受。而当时曹操已经雄霸北方,孙权割据东南。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听从徐庶的建议去拜访了诸葛亮。三顾茅庐之后,君臣二人终于风云际会,诸葛亮一番话定下了天下三分的大局。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说:刘备是“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这是一种客套话,同时也表明诸葛亮认可刘备的身份以及他身上的特质。不过,仅凭这些还不足以让“卧龙”心甘情愿地追随他。

很多时候,霸业与仁义是冲突的。比如刘表死后,曹操挥师南下,诸葛亮劝刘备攻打刘琮,夺取荆州,刘备终究于心不忍,曹军的追击让他很是狼狈。

曹操剧照

当然,刘备的行为也显示他具备仁君之风。而诸葛亮的观念比较“正统”,和陈宫一样不喜欢曹操那样的枭雄,孙权也不在诸葛亮的考虑范围内。真正让诸葛亮下定决心选择刘备的原因,是刘备“三顾茅庐”7年前做的一件事,那就是汉献帝“衣带诏”事件。

公元199年末,汉献帝不甘于受曹操摆布,割破手指用衣带写下秘诏,交给亲信董承,联络王子服、种辑等人,密谋除掉曹操,刘备也参与了此事。当时刘备身在许都,就在曹操眼皮底下。次年春,“衣带诏”败露,董承等人都被曹操处死,刘备已经到了小沛,逃过一劫。这件事导致曹、刘反目,曹操亲自带兵攻打刘备,关羽被曹军擒获。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在等待一个可以托身的“明主”,然后才出山。以诸葛亮的眼光,他当然知道刘备已经没有机会开创“光武中兴”那样的大一统局面,但刘备参与“衣带诏”密谋,符合当时“清君侧,中兴汉室”的道义。可以说,诸葛亮得知“衣带诏”事件之后,早就决定了追随刘备。

最后有必要说明,这并不是笔者自己的观点,而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王夫之在《三国论》中提出的,“公(诸葛亮)之托身先主也,非信先主之可为少康、光武也,耻与荀彧、郭嘉见役于曹氏,以先主方授衣带之诏,义所可从而依之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诸葛亮不愿和荀彧、郭嘉一样为曹操效力,因刘备支持汉献帝铲除曹操的谋划,符合诸葛亮的心意,所以他才选择刘备,“义所可从而依之也”。笔者十分认同王夫之的观点。

参考文献:《三国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