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爲什麼選中劉備?主因只有8個字,歷史書不會告訴你

東晉學者裴榮所著的《語林》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諸葛武侯與宣王在渭濱,將戰,宣王戎服蒞事,使人觀武侯,乃乘素輿,着葛巾,持白羽扇,指麾三軍。衆軍皆隨其進止。宣王聞而嘆曰:可謂名士矣!”

諸葛亮劇照唐國強版

這裏的“宣王”指司馬懿,文中記述的是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與司馬懿在渭水邊對壘。司馬懿派人窺探諸葛亮,發現他坐在小車上,手持羽扇指揮蜀軍進退,氣宇不凡。於是司馬懿嘆道,諸葛亮真乃名士!

《三國演義》裏諸葛亮手持鵝毛扇、用兵如神的形象應該就源於裴榮的《語林》。演義神話了諸葛亮,但很多現代人“矯枉過正”,認爲諸葛亮只是長於政治,而軍事能力遜色。

實際情況是,在《三國演義》這部書出現之前,雖然諸葛亮在民間的名氣還沒那麼大,但他的文武全才早就被歷代王朝推崇備至了。

《晉書》記載,“帝爲晉王……及蜀破後,令(陳)受諸葛亮圍陣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標幟之制,勰悉暗練之”。這段話意思是,蜀國滅亡後,還是晉王的司馬炎命令親信將領陳勰學習諸葛亮的練兵方法和陣法,後在西晉軍隊中推廣。

西晉將領馬隆按照諸葛亮的“八陣圖”擺車陣,弓兵站在車後面,作戰很厲害,“且戰且前,弓矢所及,應弦而倒。”

蘭溪市諸葛亮八卦村平面圖

雖說司馬炎的爺爺司馬懿也是一代軍事家,問題是遇見諸葛亮就縛手縛腳,只能堅守不出。諸葛的威名當年無人不知,所以晉國軍隊採用諸葛亮創制的練兵、陣法等並不奇怪。隋唐的軍隊也深受諸葛亮的影響,比如唐代戰神級的名將李靖也是諸葛武侯的鐵桿粉絲。

大詩人杜甫的《八陣圖》對諸葛亮點評很到位,“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一句“功蓋三分國”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諸葛武侯的戰略和軍事素養。

諸葛亮本事那麼大,當初爲什麼會追隨比較弱小的劉備呢?喜歡三國曆史或者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大概都覺得這個問題很簡單,無非是諸葛亮認可劉備皇室後裔的身份,以及他的仁義。

劉備劇照

事實上,諸葛武侯選擇劉備的原因沒這麼簡單。我們簡單回顧一下這件事的來龍去脈。

劉備當時的狀況並不好,正寄人籬下,在荊州依附劉表。閒居荊州幾年,劉備發現自己大腿上的肉變多了,不禁悲從中來。那時候他都快五十歲了,事業還不見好轉。對胸懷霸業的劉備而言,這種落魄不堪忍受。而當時曹操已經雄霸北方,孫權割據東南。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劉備聽從徐庶的建議去拜訪了諸葛亮。三顧茅廬之後,君臣二人終於風雲際會,諸葛亮一番話定下了天下三分的大局。

諸葛亮在隆中對裏說:劉備是“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這是一種客套話,同時也表明諸葛亮認可劉備的身份以及他身上的特質。不過,僅憑這些還不足以讓“臥龍”心甘情願地追隨他。

很多時候,霸業與仁義是衝突的。比如劉表死後,曹操揮師南下,諸葛亮勸劉備攻打劉琮,奪取荊州,劉備終究於心不忍,曹軍的追擊讓他很是狼狽。

曹操劇照

當然,劉備的行爲也顯示他具備仁君之風。而諸葛亮的觀念比較“正統”,和陳宮一樣不喜歡曹操那樣的梟雄,孫權也不在諸葛亮的考慮範圍內。真正讓諸葛亮下定決心選擇劉備的原因,是劉備“三顧茅廬”7年前做的一件事,那就是漢獻帝“衣帶詔”事件。

公元199年末,漢獻帝不甘於受曹操擺佈,割破手指用衣帶寫下祕詔,交給親信董承,聯絡王子服、種輯等人,密謀除掉曹操,劉備也參與了此事。當時劉備身在許都,就在曹操眼皮底下。次年春,“衣帶詔”敗露,董承等人都被曹操處死,劉備已經到了小沛,逃過一劫。這件事導致曹、劉反目,曹操親自帶兵攻打劉備,關羽被曹軍擒獲。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在等待一個可以託身的“明主”,然後纔出山。以諸葛亮的眼光,他當然知道劉備已經沒有機會開創“光武中興”那樣的大一統局面,但劉備參與“衣帶詔”密謀,符合當時“清君側,中興漢室”的道義。可以說,諸葛亮得知“衣帶詔”事件之後,早就決定了追隨劉備。

最後有必要說明,這並不是筆者自己的觀點,而是明末清初的大學者王夫之在《三國論》中提出的,“公(諸葛亮)之託身先主也,非信先主之可爲少康、光武也,恥與荀彧、郭嘉見役於曹氏,以先主方授衣帶之詔,義所可從而依之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諸葛亮不願和荀彧、郭嘉一樣爲曹操效力,因劉備支持漢獻帝剷除曹操的謀劃,符合諸葛亮的心意,所以他才選擇劉備,“義所可從而依之也”。筆者十分認同王夫之的觀點。

參考文獻:《三國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