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宦官雖與虎謀皮,但卻是離皇權最近之人,古來太監干涉朝政,已經是司空見慣之事。前有趙高指鹿爲馬,謀害公子扶蘇,推崇公子胡亥,致使秦朝二世而亡。後有東廠,代替皇帝行使權力掌管朝政,制衡朝內外各方勢力平衡。

歷史之上從不缺乏良善之人,但手中握有權力,如何在皇權與一己私慾之中達到平衡,本就是千古難題。帝王不以爲然,太監本就是無根之人,與家族更是脫離關係,孑然一身,不用擔心被私情所拖累,在帝王手中乃是隨時可以出鞘的利劍,因此太監被帝王賦予權利也就無可厚非。

但歷史之上太監的權力甚至可以大過帝王,同時也出現了將帝王握在手中,自己做幕後者的局面。這樣的局面,在唐朝和明朝之中達到了頂峯,但兩者仍有不同之處。

太監差距以唐朝太監李輔國爲例,唐朝太監的權利已經越過帝王,可以隨意絕對決定帝王的人選,並且在等級森嚴的封建制度之中,太監已經凌駕於帝王之上。唐玄宗退位之後,曾經多次被李輔國羞辱。而在唐代宗繼位之後,李輔國仍然大權獨攬,甚至公開對帝王說道:“大家向內坐,外事聽憑老奴”。

帝王乃是萬人之上,享有無窮無盡的優待,皇權集中在一人之手。但李輔國能當面對帝王調遣,可見權力之大無與倫比。而更爲諷刺的是,作爲大唐的國主唐代宗,卻對李輔國束手無策,只得乖乖聽從,任憑皇權落在太監手中,當一任傀儡帝王。

這並非是唐朝之中,太監獨攬大權的一個典型事例。在唐朝建朝一百多年裏,更有仇士良指着帝王鼻子辱罵。帝王本就是象徵封建統治的最高級,但是如今卻被一個太監拿捏在手裏,唐朝的帝王制度諷刺之際!

但在明朝同樣是宦官專政,局面卻大有不同,以明朝最出名的太監魏忠賢爲例。魏忠賢后期雖然獨攬大權,迫害多名朝臣,但對於天啓帝卻從未有逾矩行爲。更是後期有人上書彈劾魏忠賢,魏忠賢也只能束手無策,乖乖聽從天啓帝的安排。

魏忠賢獨攬大權多年,更是多次涉及處理朝政,朝中勢力更是盤根錯節。但是在崇禎皇帝上位的短短几年間,卻能將魏忠賢連根拔起,斬草除根,可見明朝太監只是皇帝腳下的一條狗。雖然是一把利器,但是出劍速度以及方向乃是握在帝王手中。

權力來源明朝太監的權利,僅僅侷限在批紅權之上,也就是有替皇帝處理政事的能力。雖然明朝太監可以在奏章之中指手畫腳、剷除異己。但這終歸只是虛無縹緲的權利,只是帝王手中權力的一個小小的延伸。換句話說,明朝太監只是皇帝在朝堂上的代言人,榮華富貴與生死皆是依靠帝王賜予,自己沒有決定的權利。

但是唐朝太監卻不一樣,自古以來,兵權與軍權皆是不斷地被收歸中央由帝王所掌握。藩鎮或者是諸侯擁有兵權之後,野心會逐漸膨大,會對中央造成一定的威脅,但是唐朝帝王卻將最爲重要的軍權放在太監手中。

兵權爲何在太監手中唐唐肅宗拉攏李輔國對付唐玄宗,事成之後爲表褒獎,自然而然將兵權交於李輔國手中。唐肅宗明白李輔國不可能成爲皇帝,太監更不可能造反。因爲太監的服務對象只能是皇帝,不可能另起爐竈重新投靠他人。

雖然當時帝王的想法很好,但是在唐朝後期,朝廷勢力逐漸衰微,地方勢力逐漸做大。此時唐王朝只能靠中央的禁軍維持,但實際上兵權是掌握在太監手中。自然太監便成爲權力的最巔峯,代替帝王管理朝政。

但明朝不同,因爲有唐朝的前車之鑑。一來藩鎮割據不會再次出現,而武官手中的兵權也逐漸收回中央手中。至於太監亂政的局面,明朝更是料到這麼一點,所以設立東廠與錦衣衛相互平衡,以此制約太監的權利。

結論帝王太過信任與太監,手中權力盡數交到太監手中,從而使得太監手中的皇權達到封建統治的最高峯,帝王成爲傀儡。但明王朝早已料到了這麼一點,因此太監變成帝王手中的棋子,可以隨意拿捏,手中的權力只是做到了搬弄是非,涉足兵權根本不可能。

因此同樣是亂政,唐朝太監乃是亡國之人,但明朝太監並非如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