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年中銀行攬儲大戰靜悄悄 資金中介抱怨“生意不好做”

作者:餘俊毅

年中歷年是銀行拉存款的重要節點,銀行爲了攬儲往往會開展“花式營銷”,比如定存送禮返現金,或推出具有較高預期收益率的理財產品等。但今年年中,與往年相比卻顯得“靜悄悄”。

近日《證券日報》記者走訪多家銀行發現,年中節點,銀行在攬儲行動上未見明顯“硝煙”,同時多家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並無明顯調整,以前的“花式營銷”也難覓蹤影,僅有部分中小銀行推出了跨年中時點的短期理財產品,但收益率也剛跨過4%的門檻。

年中銀行多數“不差錢”?

以往每到季末年中,銀行會以更高的利率吸引資金以完成考覈要求,也就是大家所說的“高息攬儲”。

不過今年,記者走訪多家銀行發現,即使在端午節和年中雙重節點的疊加下,多數銀行的理財產品利率環比前一週並未有明顯變化。目前銀行固收類理財產品收益率基本都3%左右,幾乎很少有產品收益率超過4%。

“目前市場上資金比較充裕,而且監管對銀行高息攬儲的規定也越來越嚴格。所以我們年中不會再像以往推出特別的活動去吸收存款,而且近期固收類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也基本維持在3%左右,收益率能達到4%以上的都是淨值型理財產品。”某股份行理財經理對《證券日報》記着表示。

不過,攬儲大戰也並非完全無蹤跡,在部分中小銀行身上有所體現。如某城商行在本月底推出了期限爲7天的短期固收類理財產品,收益率達到了4.05%。另外一家城商行也推出了期限爲7天、收益率4.2%的固收類理財產品。

年中時點,資金中介信息羣比往常更加忙碌。不過近日,一名資金掮客對《證券日報》記者抱怨“生意不好做”:“今年年中考覈,中小銀行的口子卻少了很多,尤其是一些小銀行要不了很大的資金量,並且由於監管的嚴格和銀行考覈的改變,要中長期資金的越來越多。”

西澤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鄧宇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稱,今年以來銀行存款以及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都呈現下降趨勢,過去一些“高息攬儲”的情況也逐漸偃旗息鼓了。這主要由三個原因造成,首先是央行一直在引導引導貸款利率普遍下行,那麼存款利率也隨之下降;其次,今年以來監管對於結構性存款進行檢查,以防止資金空轉和套利,導致了利率的下調;最後,銀行淨值化理財產品的大量發行,同時其他互聯網理財收益率的斷崖式下降導致銀行的儲蓄存款結構進一步優化,有利於銀行攬存。

整改不規範存款“創新”產品

今年3月份,央行下發《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加強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指出,各存款類金融機構應嚴格執行中國人民銀行存款利率和計結息管理有關規定,按規定要求整改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等不規範存款“創新”產品;中國人民銀行指導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加強存款利率自律管理,並將結構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納入自律管理範圍。中國人民銀行將存款類金融機構執行存款利率管理規定和自律要求情況納入宏觀審慎評估(MPA),同時指導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將上述情況納入金融機構合格審慎評估。

從以往情況看來,結構性存款產品和靠檔計息的定期存款都是銀行用來攬儲的利器,而央行專門針對兩類產品下發了規範通知,意在推動銀行加強存款利率管理,降低銀行負債成本。銀行存款以及理財產品的利率在年中時點也表現平穩,也是政策引導的結果。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不完全統計(主要包括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6月15日到6月21日期間人民幣結構性存款發行量85只,平均期限爲159天,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爲3.93%,環比下降11BP,連續6周下跌,今年以來首次降至4%以下。其中,國有銀行結構性存款平均期限爲146天,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爲3.49%;股份制銀行結構性存款平均期限爲169天,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爲4.47%。

記者近日調查了多家銀行新發的結構性存款產品發現,國有大行的結構性存款期限在100天以下的,收益率普遍未超過4%。比如中國銀行上週發行的結構性存款中,收益率超過4%的期限都在105天以上,其中收益率最高的一款結構性存款產品是跟澳元兌美元匯率掛鉤的期限爲105天,收益率在1.3%至4.1%的產品。

而部分股份制銀行或中小行依然有利率較高的結構性存款產品,比如某股份制銀行上週推出了一款與外匯掛鉤,起購金額1萬元,期限102天,預計最高收益率達10%的理財產品。

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可以看出,近期監管力度在加強,而未來金融管理部門仍將採取措施,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行爲,鼓勵向實體經濟讓利,引導資金更好的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