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楼市听到最多的就是库存高涨,二手房挂牌激增,房子卖不出去的消息。尤其是一些大城市,也出现库存大增的现象。

南京,库存重回“5”字头,创年内新高;

福州,可售面积连续7个月上涨,去库周期24个月;

重庆二手挂牌突破14万套,成都14万套,杭州破10万套……;

这一串串数据的背后,正在一步步的紧逼楼市走向崩盘。然而,在高库存急剧增加的同时,全国土地市场却毫无收敛。

杭州上半年土地出让金1527.51亿元;同比增长22.36%;

上海:1305.07亿元;同比增长90.05%;

北京上半年土地出让金1141.61亿元,同比增长25.45%;

其中还有广州、苏州等地的土拍收入超800亿,截至6月23日,全国50大城市卖地2.07万亿,同比上涨15%。

土地市场的火热跟房市的遇冷形成鲜明的对比,那楼市该退烧还是继续发热?

相信很多人对这个问题都会左右为难,毕竟万人摇号抢房以及排队购房的事情还历历在目,想让他们立刻认为楼市即将退烧的消息,恐怕还需时日。人总是这么的矛盾,在看到价格下跌的时候,总是犹犹豫豫,害怕还会反弹重新上涨。

还有人认为土地市场的火热,跟今年经济的下滑有关。土地作为地方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在经济下滑的时候,往往能成为地方经济的“救命稻草”。今年尤为明显,其它行业发展严重受挫,只能依靠楼市维护经济的基本面不受损失。

同时,楼市也能通过土地市场的火热来制造房市“热”的“假象”。一旦房市的萧条延伸到土地市场,开发商也不再对土地保持热度,那整个市场就真的陷入到悲观情绪当中。热点现象一般都是轮动的,消费者尤其喜欢扎堆,哪有热点就会往哪冲,买涨不买跌的情绪在楼市体现的淋漓尽致。

另外,土地市场和房市的需求者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群体。土地的购买者基本都是以房地产开发商为主,他们占据着市场及其重要的一环,控制着市场的供给,还能通过手段人为制造热点。而房市的需求方都是普通的消费者,能够左右市场的手段就是不买房。而不买房,在传统思维影响下的老百姓,基本不可能。所以,只要土地市场不冷,楼市就很难冷下去。

客观而言,从维护市场平稳的角度来看,也不难理解房市和土地市场两极化的表现。土地市场和房市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土地的供应,房子的供应就会减少,而开发商们又善于制造供不应求的“假消息”,在市场信息极度不对称的时候,消费者只能盲目的接受,成为市场的接盘侠。所以,政府只能稳步地向市场供给土地,保证市场有房子可售,才能避免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发生。

但土地市场的不断供应,要谨防新房和旧房市场同时出现供不应求的连锁反应。如今,二手房市场已经出现供大于求,抛售潮出现。并且,租赁市场也在疫情的影响下,开始出现大幅下滑的危机,这对想依靠租金收入维持生计的业主而言是一个打击。况且,还有那些多套房的“包租婆、包租公”们,加杠杆的炒房者们,不得不向市场低头,抛售房产维持资金的稳定。

房市冷,土地热,并不是代表未来房价就一定会涨。只能说各方需求不同,面对不同的市场,各怀心思。而在政府政策的指导下,楼市可能会长期维持这种关系,但是整体市场会维持在一个稳定的趋势,保证市场稳定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