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青年时代曾因拒绝做京官而名满天下,他在仁宗朝、英宗朝不止一次的坚决拒绝朝廷给予的京官任命,被那个时代的人誉为具有旷世才华、超凡脱俗、淡泊名利、品学兼优等等美好品质。从今人的视角来看,王安石作为有着经世济国大才华的人,也是有着建功立业的大理想的,而他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的拒做京官,是因为他觉着做京官不能发挥出自身最大价值,在京城人微言轻,做事处处掣肘,还不如做地方长官,可以自己说了算,把地方作为他的改革试验田,实现他的执政理念。王安石是个知行合一的人,想到了便有勇气、有胆略去实践,下面看看他都是怎样拒做京官的。

由于好朋友曾巩的大力举荐,当时的文坛领袖、政坛精英欧阳修对王安石很是赏识,于是在朝廷推荐王安石参加馆阁考试。在北宋朝,入馆阁是士子们的普遍理想,入馆阁意味着进入北宋高官乃至宰相的后备干部序列,那可是要出将入相、光耀门楣的。而馆阁成员的选拔则有着严密的制度设计,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有当朝重臣提出推荐人选参加专门考试。想当年司马光就是因为宰相庞籍的推荐而参加了馆阁考试进而入阁,对此司马光对庞籍感恩戴德、终身顾念。可是到了王安石这儿景观有点儿不一样,他的做法甚至让人觉着有些不识敬。王安石收到了馆阁考试通知书后,完全不准备参加这个后备干部班的招生考试,而对推荐人欧阳修,他写了封信婉拒其好意。

他在信中说我之所以不想参加考试,是因为我们家人口比较多,总是有婚嫁葬送这些事情牵扯精力,所以没法呆在京城天天打卡上班。如果参加了馆阁考试,一不小心又考中了,按照规定至少要在京城呆上一年,即便是朝廷照顾我,不到一年便将我外放地方,可是如此法外开恩毕竟人言可畏啊。如果朝廷再次要求我参加入馆阁考试,我也必将以家事为由坚决辞谢,相信以我朝政治作风之宽仁必能应允。可如果要真等到朝廷下旨,由我辞受,再由朝廷恩准,那么我的外任申请必将延期。我们上下老小一大家子人,寄居于官舟而得不到照顾已经有好几个月了。早点了却我的心愿,让我尽快回到地方以便于照顾家庭,这也是仁爱之人对我的极大帮助啊。欧阳翰林您虽然请旨推荐我参加考试,可到了京城,除了您别人并不了解我,按照当前的制度规定,我还是要向朝廷其他重臣自我推荐并取得这些人的认可后才能参加考试。这样绕了一大圈,我最终的目的还是要申请外任照顾家庭,还不如您干脆就想想办法别让我参加考试得了。希望您能体谅我的难处而准予我的请求。

估计以欧阳修的胸怀,看到了这样一封不识相的信是能够淡然处之的,还不至于气不打一处来,就此厌弃王安石。不就是不想参加馆阁考试,不稀罕入馆阁,也不稀罕当京官吗,甚至都懒得编些高大上的原因,只是说自己的小家庭需要照顾,要先对家庭尽责然后才能对朝廷尽忠。一方面我们看到了王安石的可爱与任性之气,另一方面也看出了王安石是真的不稀罕别人眼里的好官儿位。王安石是真正的务实主义者,只要与自己的理想相悖,只要不能实现职业发展绩效评价的最优化,再好的官位也绝不会动心,再不识相也绝不做违心的事儿。王安石是个从不想着做多大官,只想着做多大事的好干部,而好干部终究无法掩盖自身的万丈光芒,终究有如东升的旭日,迟早都会当空熠熠而照。倾慕王安石的特立独行、潇洒肆意、不卑不亢、自信爆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