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唐代書法家,大家都會想起歐陽詢、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這些是寫楷書的名家。而說起張旭、懷素,他們是寫草書的名家,那麼唐代行書的名家都有誰呢?

有這樣一位人物,他的書法飄逸灑脫,水平與王羲之相當,而且當時的詩聖杜甫、詩仙李白也紛紛讚歎他的高風亮節,自嘆不如,把他當作明星,自己的愛豆一樣追,這個人的書法後來還被編寫進了小學的課本,他就是李北海李邕。

讓我們先看李邕的書法成就。李邕(678一749),字泰和,祖籍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先世出於趙郡,初爲諫官,歷任郡守,官至汲郡、北海太守,人稱李北海。李邕爲人豪放不羈,剛直敢言,敢批逆鱗,故一再被貶,最終於天寶六年屈死。杜甫有《八哀詩》悼之。李邕的父親李善,是當時著名的《文選》學才,史稱博學強識,貫通故典,無與倫比。

李邕幼承庭訓,留心書翰,熟精《文選》,勤習六章,又蒙鹿臺少監李嬌的知遇,進人祕閣讀書累年,由此學識並進,才能雙用,卓然而起,知名天下。李邕的書法與其學識、才思一樣出色,他是盛唐書壇(偏早)革新派主要人物,在書法藝術上以筆意紛紜而稱美名世。其行書從“二王”人手,尤得力於王獻之,但能出人二王之法,擺脫舊習,自成一家。

李邕書法在筆意和氣勢上學二王的精神,字形卻擺脫了二王的纖濃,張揚了個性和風格,在唐代書壇倡導新風,影響極其久遠。李邕在書法史上的主要貢獻,一是創立“行楷”。王獻之行書嘗創“破體”,或稱“行楷”,然往往一篇之中,行自行,楷自楷,單字特別分明。直至李邕,則在大令“破體”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爲大字“行楷”,打破行、楷字體的界線,以楷書爲體,取行書之勢,使全篇字字似行似楷,亦行亦楷,從而確立“行楷”一體,以別於傳統的正體楷書,終於在書法史上形成一大流派,開始了中國書法史上行書藝術的新的篇章。

對於李邕書法的價值及其在書法史上的地位,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的認識過程,宋代的歐陽修認爲“因見邕書,追求鐘王以來字法,皆可以通”。米芾認爲“李邕脫子敬體,乏纖濃”。姜夔《續書譜》言“李邕、西臺輩以行爲真”。元代的王惲在其《題雲麾帖後》雲:“李北海書,融液屈折,紆徐妍溢,一法《禊飲序》,但放筆增其豪,豐體使益其媚,如盧絢下朝,風度閒雅,縈轡回策,盡有蘊藉,三郎(玄宗)顧之,不覺嘆美。”明代項穆在其《書法雅言》雲:“李邕初師逸少,擺脫舊習,筆力更新,下手挺聳,終失窘迫,律以大成,殊越彀率。此行真之初變也。”董其昌認爲:“餘嘗謂右軍如龍,北海如象,世必有肯餘言者。”清代的何紹基《東洲草堂金石跋》卷五雲:“北海書發源北朝,後以其干將、莫邪之氣,決蕩而出,與歐、虞規矩山陰者殊派。”

通過梳理歷代書論,我們可以總結出如下幾點:

第一,李邕書初師二王,得其精髓。有言法《禊飲序》,有言脫子敬體,另有言出自懷仁《聖教序》。皆以師二王爲共識。

第二,擺脫舊習,自變其體。於其變體,有褒有貶。褒者言其豪媚有風度,或以“如象”喻之;貶者言乏纖濃,下筆挺聳。其實,無論褒貶,都能體現李邕書法變體後的雄強風格。不過,這些評論都沒有分析其變革來源。

第三,以行爲真。李邕以行書上碑銘石而著名,以行爲真正是其關鍵因素之一。

李邕不僅書法了得,而且爲人慷慨,廣泛結交天下能人名士,尤其是當時一大批盛唐詩人,比如李白、杜甫,都是李邕的粉絲,他們將李邕看作是自己的精神偶像。《舊唐書》《新唐書》皆稱李邕“能文養士”,仗義疏財,尤得晚輩景仰,被譽爲賈誼、信陵君一樣的人物。

《舊唐書》稱:“人間素有聲稱,後進不識,京洛阡陌聚觀,以爲古人。或傳眉目有異,衣冠望風,尋訪門巷。”儼然成爲一時的精神偶像。杜甫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一詩,回憶自己年輕時的意氣風發,雲:“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李邕求識面”,說明杜甫很早就得到了李邕的賞識。

天寶四載(745)夏,杜甫和李白、高適在濟南與李邕相見,又寫下《陪李北海宴歷下亭》《同李太守登歷下古城員外新亭》等詩,少有詩作的李邕寫下《登歷下古城員外孫新亭》與之唱和。

李邕去世後,杜甫作《八哀詩·贈祕書監江夏李公邕》長詩懷念這位可敬的長者,稱“長嘯宇宙間,高才日陵替。古人不可見,前輩復誰繼?”年輕李白曾作《上李邕》,詩中有“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的句子,大概起初並未得到李邕稱賞,心中不免有點牢騷。但後來李白作《東海有勇婦》:“北海李使君,飛章奏天庭。舍罪警風俗,流芳播滄瀛。”頌揚李邕德政。李邕蒙冤遭杖殺死後多年,李白還寫下《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題江夏靜修寺》等詩表示深切的懷念,《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題江夏靜修寺》詩云:“我家北海宅,作寺南江濱。空庭無玉樹,高殿坐幽人。書帶留青草,琴堂冪素塵。平生種桃李,寂滅不成春。”可見他始終保持着對李邕的崇敬之情。

當時年少輕狂的崔顥、王翰等人都對李邕保持一份敬重與敬仰。他主動召見崔顥,卻因顥獻文謁見時,開頭有“十五嫁王昌”的句子,據說是李邕認爲將二人相見比喻不當,從而訓斥崔顥,不再相見,這也可見李邕鮮明的個性特徵。

李邕在書法上最大的成就就是行書。我認爲,同王書比較起來,李邕的書法在用筆上更加富於剛勁頓挫的雄健之美,其行筆放縱開張卻從未有任何一筆給人以失控之感,真正做到了起止有法、收放有節;其上松下緊的結字不但增加了體勢的變化,豐富了審美的情趣,同時令人耳目一新;明顯的左低右高的欹惻取勢特點使得李邕的書法從整體上顯現出雄強超邁、險勁激昂的氣勢:從通篇上來看,李書似乎表面上字字獨立,佈局疏朗,字間、行間似乎沒什麼聯繫,而實則筆斷意連、行氣一貫。幾個方面綜合起來,於是形成了李邕用筆飛揚而沉雄,結字奇崛、峭拔而又不失穩重,氣勢開張而又能適時內斂,佈局疏散而氣韻貫通、精神內聚的獨樹一幟的行書風格。

正因爲他的書法具有如此高的規範性、楷模意義,所以2008年7月,浙江省教育廳在小學高年級和初中的寫字課本就採用李邕的書法字體,作爲浙江省義務教育教科書《寫字》課本。

歷史上的諸多名家更喜歡將李邕的行書和王羲之的書法相對比,有不少人認爲王羲之的書法和李邕的書法是不相上下的。比如,清代的馮班就認爲:董宗伯雲王右軍如龍,李北海如象;不如雲王右軍如鳳,李北海如俊鷹。

但是也有不同的看法,亡國之君李後主在肯定他行書得到王羲之真傳後,又批評他不如王羲之有體格,他說“李邕得右將軍之氣而失於體格”。朋友們,你們認爲李邕的書法和王羲之比,誰寫的更好?歡迎你留下自己的見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