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我已经十分了解这个孩子了,我应大家要求,可能也是他的渴望,又特地去看望了他,可是他还是一句话不说!”

“是啊,这种现象是有的,我们学校有一个自闭症的孩子,基本上也不说话!”

“是呢,这仿佛……

“那你有没有发现他的一些变化呢?比如脸色的变化?或者其他……”(我的意思是,只要是人,无论什么状态,只要有陌生的事物闯入,终归会有些适应性变化的!)

“对对对,我想起来了,我倒是感觉他的脸色缓和了许多,有一种欢迎的感觉……

这是今天早晨与一位年轻的网友关于对一个孩子进行教育行动研究的对话。

我接着说:是啊,这就是进步了,有时候教育效果的发生不一定是语言、动作的表现,有时候甚至就表现为一种心灵的变化!我们搞行动研究,不仅需要从整体上研究,更重要的是,要从细节上发现世界的精彩!

无独有偶,下午一位镇江的网友与我进行微信交流,他提问:我让一年级孩子背诵小古文,发现普通智力的孩子一天就可以背会两篇!但有老师说我操之过急了,不符合孩子学习语文的年龄特点!

我说:课程标准确实有些关于古诗文朗诵或者背诵的要求,但那是保底的。相反,我并不关心孩子背诵的速度,我更加关心的是,孩子是否有兴趣。

我的意思是,也许这位热情的语文教师从整体上感到孩子背诵小古文是有好处的,而且可能是越多越好。但孩子背诵语言文字有两种条件,一种是基于行政力量的条件,一种是基于兴趣的条件。而后一种,则需要教师用心去体会,用敏锐的眼睛去观察,去研究:怎样的小古文,孩子是有兴趣的?怎样教小古文,孩子才是有兴趣的?什么样的孩子对什么样的小古文有兴趣?等等。这就涉及到细节的问题了。

上帝给了我们人类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对于自我的观照。当我们把世界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的时候,我们通常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欣赏世界,通常是将自己的思想强行与世界相对应,然而世界不会为自己的思想而改变,因此,我们通常会产生某种困惑,或者会永远呆在自己的世界里,并用一种“世界应该……”的思想模式认识世界。

另一种是对于他人的关照。当我们欣喜地仔细观察这个世界时,你会发现,世界是如此精彩啊,那每一片树叶的筋脉是那么美啊,那每一片流云的游丝是那样的轻盈啊,那每一个孩子的一颦一笑是多么地动人啊!世界将会在你的眼里明朗起来!其实,这就是心中另一个自我了。然而,我们往往对这个另一个自我会有所忽视。

难道这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或者教学行动研究没有启发吗?课堂上,每一个孩子如何发言,都会有他的知识、心理、社会、家庭背景,作为老师,如果能够读懂,这个孩子怎么不会敞开心扉或者热爱上与你交流呢?在我们的行动研究中,用敞开的胸怀对待每一个变化,哪怕是是真的没有变化,你的研究也将会充满着成果!

是的,让我们细节性地欣赏这个世界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