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能上春晚为荣!

去年,佟丽娅以主持人的身份去了春晚,吸引了不少粉丝关注。

这些年来,春晚似乎一直在“变革”,为了更好迎合新一代人的品味,明星阵容也是一换再换,从老一辈的明星换成了当代流量小花,吸引了不少00后群体关注。

郑爽、马天宇等明星,纷纷助阵,却也难以挽救近些年来春晚的“尴尬处境”。

《爱情公寓2》有一个片段:大家约好不看春晚,这个片段具有很强烈的反讽意味。

的确,现在有一部分人已经渐渐摆脱了“必看春晚”的传统。

01、

其实,这些年来,春晚一直在越做越好。

无论是画面还是歌舞,节目编排和明星的咖位,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依然很难挽回流失的人群。

毕竟,随着越来越多电视台的“分食蛋糕”,将观众的注意力分散了。

春晚的正式成立年,是在1983年,国家将这个节目作为每年除夕的必备档,但是,第一次大春晚却是在1956年举办的。

这次春晚,堪称新中国第一次春节大联欢,请来的明星咖位,至今难以复制。

那一天,全国各界重大级别的大腕和精英都来了。

表演艺术家梅兰芳,著名作家老舍、巴金,相声演员侯宝林、郭启儒,数学家华罗庚,历史学家范文澜,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等人齐聚一堂,那场面,至今难以复制。

02、

当时的春晚,节目并不多,分别有儿童合唱,越剧,京剧,歌剧,评剧,歌剧为主,另外还加了相声和魔术,最后一大合唱收尾,总共11个节目,几乎来参加的都是对新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和艺术家。

那一次春晚,被老胶片纪录着,成了永恒的经典。

那个时候,中国的电视电影,还没有发展起来,人们唯一的娱乐方式,还停留在“听”的水准上,以各类歌剧、评剧为主。

而1956年的春晚,也诞生了中国真正主持人的原型,也就“报幕员”。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郭振清。

03、

他和春晚,似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943年,16岁的郭振清在电车公司当了一名售票员,从街头巷尾的唱片机中,听当时流行的曲子,久而久之,对艺术这种东西感到由衷好奇。

在解放后,各地在庆祝节日的时候,经常会举办各种活动,像打腰鼓,扭秧歌一类的表演,郭振清就是这群当地人的骨干之一,在一次特殊的机遇中,郭振清报考了天津市的文工团,成功被录取了,踏上了艺术之路的第一步。

随后,从一名售票员到演员,参加各种电影,扮演了大大小小的角色,在1956年偶尔当了一次报幕员后,给了他很大启发,在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成了保留节目的时候,有过经验的郭振清,一跃成了主持人最佳人选。

写在最后:

1956年这次春晚,是一次尝试,也是历年来春节晚会的一次雏形和蓝本,但是,所参加那次春晚的阵容空前强大,时至今天,是我们难以复制的经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