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港媒: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香港《南华早报》6月30日文章,原题: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无论是通过关税还是法令,美国总统特朗普一直在寻求减少对中国商品的依赖、重振美国工业的灵丹妙药。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特朗普抨击“遍布世界的愚蠢的供应链”,进一步威胁要“切断与中国的整个关系”。但如果经济脱钩真的发生,那将代表着过去几十年来市场驱动的供应链演化的重大破坏。实际上,美国对亚洲制造业的依赖根深蒂固,而且长期以来非常稳定。

过去20年里,美国从环太平洋地区——东亚、东盟、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制造业进口始终在总量的40%至45%左右。然而,随着中国的崛起,该区域内贸易伙伴的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

2001年,中国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又比较顺利地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当时,中国的加工贸易刚刚起步。中国仅占美国从亚洲制造业进口的1/4,3/4来自亚洲其他地区。

到了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之际,中国稳居世界组装工厂的地位,并占据了亚洲制造业对美出口的大部分份额。这一格局在接下来的10年基本保持不变。

但在2019年,美国关税的影响对双边贸易造成了损失,导致中国的份额减少了4个百分点,其中大约一半分流到了亚洲其他国家,其余主要流向了欧洲和墨西哥。

但美国无法弥补中国份额的全部下降,导致去年制造业整体进口减少了390亿美元。

中国增加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以抵消对美国出口的损失。因此,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中国的商品出口总额几乎没有下降。再加上从美国进口的大幅减少,贸易战形势下中国的整体贸易平衡实际上有所改善。

相比之下,美国的基本整体贸易平衡和制造业实力却反常地恶化了。

中国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和中美双边贸易的减少表明,某种程度的经济脱钩正在进行。虽然对未来脱钩的程度众说纷纭,但有理由相信,那些大胆的预测可能是过头了。

首先,对组装过程地点的转运和关税规避调整导致中美贸易数据出现误导性核算。这些做法可能导致原产于中国的商品被记录为来自越南等中间伙伴,从而夸大了脱钩的程度。

其次,更根本的是,政治和安全所强制要求的供应链重组,与成本压力和比较优势的强大经济力量背道而驰,企业会抵制这些举措。中国的大部分优势在其他地方不易复制,甚至无法复制。这不仅包括强大的基础设施和庞大的劳动力,还包括世界级的制造业生态系统中独一无二且易获得的零部件。

第三,贸易网络的任何重大重组都需要数年而非数月的时间,无论它是由政治还是市场力量推动的。之前有人预测美国跨国公司将大规模撤离中国。这一点并未反映在数据上。美国商会5月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疫情期间只有2%的受访企业考虑在未来3至5年离开中国市场,只有4%的受访企业考虑将部分或全部制造业迁出中国。

只要中国的经济增长依然强劲,以服务国内市场为目标的企业就不太可能迁移。2019年中国获得了1370亿美元的外商投资,尽管受到贸易战的影响,但中国仍然是仅次于美国的最大外商投资目的地。(作者为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研究员黄育川、杰里米·史密斯,陈俊安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