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禅宗,不能不提到六祖慧能,提到六祖慧能,不能不提到他的那首偈语,因为这首偈语,他成为禅宗的第6代的接班人,成为一代宗师。那这首偈到底说什么,他悟到的内容是怎么样?是什么原因能让五祖一眼就选中他呢?现在先看这首偈语 :

提到禅宗,不能不提到六祖慧能,提到六祖慧能,不能不提到他的那首偈语,因为这首偈语,他成为禅宗的第6代的接班人,成为一代宗师。那这首偈到底说什么,他悟到的内容是怎么样?是什么原因能让五祖一眼就选中他呢?现在先看这首偈语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然而,这并非是这首偈语的最初版本,据敦煌本《六祖坛经》上的说法,其实,当时慧能让人帮写了两首偈语:

(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二)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对比可以看出,以上两首并不是我们看到的最终版本,因为其中第三句是 “本来无一物”。据说这一句的定本始自于宋代惠昕本的《坛经》,然而这一句在唐裴休的《宛陵集》中记载着,慧能的四传弟子黄檗希运曾说过“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但希运法师的转述是否得自慧能的法偈,文中没有说明,但好在这几首偈子的意思上没有差别。

若是将神秀和慧能所说偈语的思想做一下比较,就可以看出二者思想意识层面的差别。杨曾文的《唐五代禅宗史》认为:“ 慧能的这两首偈都是针对神秀的偈而作的。

神秀认为人、身、心还是实有,是觉悟的主体,而身内所秉的心性应该如同明镜一般,人要想觉悟就应当勤于修行除去情欲和妄念,以使心性永远清明、洁净。这也是劝人为善不为恶的道理,因此后人称之为‘拂尘看净’,他的教法也被称之为渐悟禅法,

而六祖慧能则认为,身与心不可执着, 从根本说是空无所有,众生所秉佛性本来是清净的,本来并没有尘埃,又何来的“可染”呢?

后世研究这段著名偈语的著作可谓多不胜教,而相关的记述也略有差异,《最德传灯录》和《指月录》上都是说慧能和同学应答, 然后由某位童子帮着书写偈语。

但《祖堂集》上的记载却是另外一人 :”有一江州别驾张日用,为行者高声诵偈。其张日用与他书偈日:‘身非菩提树, 心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有尘埃?’”这里慧能明确地说自己不认字, 所以他请江州的一位官员 名叫张日用的给他诵读,读完之后,慧能就请张日用帮自已把那首偈语也同样写在墙壁之上。

后来五祖弘忍看到了慧能写的偈语,只是笑了笑,没有当着众人面赞赏,但他心里认为,慧能的这一首高于神秀,于是弘忍就来到碓坊。他问慧能,米熟了没有?慧能说,米早就熟了,只是还没有经过他人的实证。

接下来弘忍让慧能夜半时来见自己,到了那个时刻,慧能就去了五祖那里,于是五祖给他改法名为慧能。

弘忍传法于他,并且把法衣也一并传给 了他,向他讲解了达摩传此袈裟的原因,并且告诉慧能,传衣钵常常引起争端,所以这件袈裟传到慧能这里,就不要再传下去了。他又跟慧能说,让他隐藏起来,等到时机来临,再出来弘法。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得到袈裟的人就会有很大的生命危险。我们小时候看电影《少林寺》,所有人都在为了袈裟而打来打去,就是这个道理。

五祖传法之后,当天夜里就命慧能赶紧离开此地,他送慧能到江边,划上小船,把慧能送过江。在船上,两人也有一番著名的对话也颇有看点,《指月录》上的记载是:“五祖送祖至九江驿边, 令祖上船,祖随即把櫓。五祖日:‘合是吾渡汝。 ’祖日:‘迷时师度, 悟时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能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五祖云:‘如是如是, 以后佛法,由汝大行。’”从对话当中,可以看出五祖对慧能寄予厚望,认为只有他才能将禅法遍行于天下。

那么,六祖慧能到底悟到了什么?让五祖直接就传法于他呢?

因为六祖是听到有人诵《金刚经》而觉悟,那么他悟到的内容应该也与《金刚经》有关,在这本经书中,佛说“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能悟到无相也就是觉悟成佛了。而六祖闻《金刚经》而有悟,那么他悟到的很可能就是心不取相。因心不取相,才能到悟”本来无一物”,才能悟“菩提树、明镜台”等万物都并非实有。也就是无相,而这个无相也正是他觉悟的条件。

所以这首偈子讲的重点就是心不取相,而五祖也正是因为看到他到了这个程度,在境界上也比大师兄神秀高了一层,因为神秀依然有“菩提树、明镜台”这些概念,仍有心来打扫“尘埃”,因此他仍有“着相”,这或许就是五祖选慧能而不选神秀最终的原因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