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么吸引孩子到“书吧”读书

到“书吧”读书还要吸引?孩子不是天生就有求知欲吗?当然当然,这一点永远毋庸置疑。但正如一块璞玉,在没有被发现之前,可能很多人对它并没有感兴趣。或者,对一些空间区域,我们去多了,会自然减少兴趣。所以,一些好东西,若要人感到它的好,还是要做一些吸引的工夫的。

第一个吸引,就是方便。所谓的方便,就是恰好。听说一个女孩子要吸引一个心仪的男孩子,她会制造出很多的恰好来。难道我们的“书吧”不可以这样做吗?比如,孩子们早晨上学来早了,他“恰好”可以坐在我们专设的舒适的软垫上,然后他的眼睛“恰好”可以看到书架上的书,再然后,他的手臂“恰好”够到书架上的书。这么多“恰好”当然就构成了所谓的心动。那天,我亲眼看到一位家长等孩子时,就心动了,他连续伸手尝试许多次想拿书,但都停住了,他感到这些书可能并不是给他读的。即便如此,他最终还是抽出了一本。

第二个吸引,就是好看。这里不是指书好看,而是指的那“书吧”本身就好看。这个好看,不是“书吧”的形状好看,而是一种“陪伴”的好看。我在教师会议上说,若是我们的图书室里有鲜花、咖啡或者其它装饰的或者高雅的东西作为陪衬,老师们肯定是愿意去的。其实,孩子也是这样的,除了书吧的造型需要好看以外,我们可能还需要一些其它的陪伴物,哪怕在书吧上放上几盆新鲜的花儿,都会让那书香更香的。

第三个吸引,就是约定。“约定”能造成吸引?是啊!比如,我现在跟某个人进行一个约定,谁输了,谁就是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我们为了证明自己的诚信,也证明自己有诚信的毅力,我们还是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的。书吧跟孩子的约定是什么呢?那就是自由借书,然后自己签名,并注明借还日期。这个方法,哦不,这其实不是方法,而是对人性美的一种自然保护,是很管用的。当然,有些低中年级孩子做得夸张了一点,一下子就借了好几本书,最终还是被语文老师“劝”还得只剩下一本书了。对的,我们一直是把每一个孩子首先当做一个好孩子来看待的,我们不“防”孩子,即使书真的了, 我想那也不是丢脸的事情,而且不至于养成孩子“窃书”的习惯,虽然窃书从某个方面看,也是好事情。

然后,我接着反思,我们是如何想到这些主意的?

对,是我们编造的一些语言。不要小看了这些语言。不同的语言,对孩子们所产生的吸引力是完全不同的。比如,我们在那些酥软的皮垫子上写上一个标语:禁止在垫子上蹦跳!或者在书架上设计这样的标语:禁止偷书。哈哈,那么你可以想象,看书、借书的孩子一定会锐减。

我在上文所述“吸引”也好,“方便”也好,“好看”也好,约定也好,这些语言别后的思想便是,书是为了孩子提供方便的,书是有香味的,书其实也让孩子对自己产生了某种约定感!也就是,我们的语言,是基于对书的作用的理解,和对孩子天性的理解的。

这样一来,“吸引”孩子的本质,是语言,而语言的本质,自然就是一种理解了。

作者简介:陈林,江苏省宝应县城南小学校长,扬州市特级教师。长期致力于教育现象研究,曾获得“七彩语文杯”苏教版教材全国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主持省级课题,多篇论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并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