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走爲上計。這是千百年來最爲明智的策略,也被後世人紛紛借鑑。然而,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卻是個例外,面對着京師內憂外患的被動局面,他選擇了玉石俱焚,在煤山上用一根白綾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後世許多人對此表示不解,認爲崇禎是太在乎面子了,如果可以決定將大明王朝南遷,依靠着江南地區的實力,完全有能力讓國家轉危爲安。

然而,這種想法太過於理論化。因爲一個王朝的興衰存續,歸根到底是要靠實力的。而這些實力的背後就是人心。當時崇禎手上的大明王朝人心離散,各個階層對立嚴重,內部凝聚力就是一盤散沙,根本無法形成合力。至於江南地區則更是如此,當地的豪族鄉紳大肆土地兼併,儼然就是私人王國一樣。在得知京師即將陷落之際,這些豪族鄉紳並沒有任何的表示,而是繼續在江南作威作福,由此可見,他們對於大明王朝的忠心早就灰飛煙滅了。

正是因爲如此,導致南方地區的實力派軍閥趁機崛起。最有名的就是左良玉,他手上有好幾萬精銳軍隊,都是靠着崇禎想辦法找錢養起來的。可是,等到北京被圍困時,左良玉選擇了割據湖廣,從來沒有想過勤王救駕。當然,後世認爲左良玉不願意以卵擊石,所以只能保存實力。然而,對於崇禎來說,看着這些地方上的實力軍閥見死不救,自然不可能再自作多情將朝廷南遷了。

最關鍵的是,南方當時受到的戰火波及很小,老百姓承平日久,都已經沒有了太多的血性。如果崇禎兩手空空帶着一羣文臣武將跑到了南方,勢必要增加賦稅和搖役,進而引發大規模的對抗戰爭。無論戰爭結局如何,對於南方地區來說都是很大的損失。俗話說,各人自掃門前雪。南方地區的老百姓可不願意爲了崇禎的血氣之勇和帝王尊嚴付出生命的代價。

因此,當時南方地區更多是觀望態度。如果崇禎守住了北京,那麼南方地區就繼續效忠崇禎,反過來則準備迎接李自成的農民軍或者是大清軍隊。對此,大清軍隊看得很清楚,所以當時對南方地區的實力派拋出了橄欖枝,誘降了好多舉足輕重的人物。而崇禎手上當時一沒錢二沒兵,無論是封賞還是震懾都做不到了,自然不可能自討沒趣再想着依靠南方地區的力量了。

所以,可以毫不誇張說,就算崇禎真的決定將大明王朝南遷,還沒等大清把水軍訓練好打過長江,光是南方地區的豪族鄉紳很可能就把崇禎五花大綁作爲投誠大清的籌碼了。細細想來,崇禎這個皇帝也的確是很悲慘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