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數各類晚會舞臺上的小品演員,衆位不難發現在他們當中有很多都是專業相聲演員出身,例如:鞏漢林、黃宏、金珠、劉亞津、韓蘭成、常遠等等不勝枚舉。而他們改行的原因卻不盡相同,有的是個人特點更適合小品的表演形式;也有自認爲說相聲天資不夠,不想辱沒了相聲的。

總而言之,改行爲的是個人藝術上能有更高的成就。可明明能靠說相聲揚名立萬卻偏要一頭扎進小品演員的行列,這就多少有點讓人費解了。更費解的是,當年雖說他進了小品的圈子也如願登上了央視春晚,但轉型成小品演員後反倒默默無聞,始終沒能給觀衆留下深刻印象。

這位“入錯行”的演員正是曾任黑龍江省曲藝團副團長的劉流。1963年生人的劉流在相聲門裏算是不折不扣的“大輩兒”,他的授業恩師是北京相聲名家趙春田先生。或許有些觀衆對趙春田不太熟悉,但提起他師父和父親的名字可謂如雷貫耳。趙先生師從侯一塵,父親趙靄如是京派相聲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文字輩的劉流其實並不是頭頂着“大輩兒”光環,能耐上一門沒有的相聲演員。恰恰相反,他早年間說相聲的水平相當高。如果有人覺得劉流演小品沒有特點的話,只能說他把自己最擅長的相聲巧妙的隱藏了。

現如今,再提起劉流也許會想起他是春晚上給趙本山陪襯的綠葉,也可能想到《鄉村愛情》裏的劉大腦袋,但卻很少有人還記得他曾經是個專業相聲演員。劉流當年和馮永志搭檔過很長一段時間,在此期間兩位上演過一批帶有時代特點的新相聲,比如耳熟能詳有的《管子鬥富》《影子》《氣迷心》《胖模特》等等。這些創編相聲不僅具有一定的表演難度,且段子題材立意蘊含深刻的現實意義。他所諷刺的不是某個人,而是某種社會現象。

舉個例子,《管子鬥富》是他和馮永志搭夥時頗具代表性的作品。聽過這段的觀衆都知道,段子諷刺的是當時社會上少數先富起來的人,肆意揮霍目空一切的炫富心態。底包袱又有暖心傳遞正能量的積極意義。在短短十三分鐘的作品裏,有歌柳、有倒口、有繞口令......而這些技巧又恰恰都是爲了塑造人物而服務的。從歌柳歪唱《木魚石的傳說》中表現“我”的財大氣粗,通過倒口刻畫出“南方老客”的外強中乾巧言善變,用管子、毯子的繞口令來展現“千百萬”的正確價值觀。縱觀整個段子、有情節、有人物、有包袱、有意義。與之題材類似的新相聲還有楊議、楊進明的《歌廳軼事》。

1988年,在大連舉辦了第二屆全國專業相聲“大連星海杯”電視邀請賽。當年崔金泉憑藉《笑星傳奇》摘得逗哏一等獎的桂冠、馬志明的《糾紛》獲得了逗哏三等獎。而當時只有26歲的劉流也參加了這場相聲盛會,在這樣一場高人云集的比賽中,他和馮永志以一段創編相聲《影子》最終榮獲優秀表演獎。可能有人覺得優秀獎沒什麼含金量,但要知道在首屆大賽中,強強聯手的馬謝檔上演的《五味俱全》也僅僅獲得了一個優秀表演獎。

在衆多改行演小品的相聲演員裏,劉流和範偉屬於典型“有買賣”那一類,是說相聲的好材料。和範偉相比,劉流的相聲作品在數量上要更勝一籌。也有人覺得他在表演創編相聲時,其風格與哈爾濱老鄉師勝傑頗爲相似。其實這話有一定的道理,兩位文字輩的相聲藝人都來自東北的黑土地,在表演中都善於塑造差異化的人物形象,抖包袱的手法都帶有鮮明的東北相聲特點。但不同的是,師先生的表演更清新雋永,颱風瀟灑大氣,突出一個“帥”字。而劉流則善於表現東北相聲演員熱情豪邁的性格,粗中有細,使新活突出一個“賣”字。

雖然劉流告別相聲演員的身份已經二十多年了,但好的作品始終是經得起推敲的。反觀極少數體制內演員,說了大半輩子相聲,卻落個“相空兩不打”,是不是應該爲此反思一下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