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慧超 砍柴书院专栏作者

编辑|沐沐

无论我们置身何处、年龄多大,都会非常怀念校园时光,那里布满了青春的记忆,充斥着勇敢的追求,其中最难以忘怀的,还是循循善诱的老师们。

他们有的刻板,有的温柔,但无一例外,都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灯塔,《放牛班的春天》里的克雷芒·马修老师,就是如此。

《放牛班的春天》豆瓣评分9.3,这是一部讲述师生情谊的电影。它并不深刻,却在日常琐事中,让我们看见了教育的微光,那是对个性的尊重、对理想的执着、对未来的热忱。

“叮咚!叮咚!”,门铃响了。

已至暮年的音乐家莫杭治,亲自打开门,出现在他眼前的,同样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老人冒雨前来,胳膊间夹着一个公文包,他放下雨伞,露出一脸惊喜,他主动问道:“还记得我吗?池塘之底,我父亲在星期六来接我。佩皮诺。”

莫杭治一声不响地注视着,眼前发生的一切,嘴角出现了难得的笑容,回答道:“当然了。佩皮诺!多少年了?”

佩皮诺激动不已:“哦,整整五十年了。”

他们走进房间,佩皮诺把一张师生的合影,放置在莫杭治的眼前。由此,“池塘之底”的故事,再次重回两位老人的心间,充满了无限的温柔和炽热的善意。

他们在照片中,迅速指认了对方小时候的模样,坐在第一排,可爱至极的佩皮诺,站在第三排,不苟言笑的莫杭治。

莫杭治指着站立在右边的克雷芒·马修,问道:“还有学监,他怎么称呼来着?”

两个老人相互对视,佩皮诺淡定地说:“克雷芒·马修”。莫杭治难以抑制心中的喜悦,跟着重复了一遍老师的名字,紧紧地握着双手,关切道:“不知道他后来都怎么样了?”

彼时,佩皮诺将一个日记本递给莫杭治,并且说:“打开它。”

莫杭治半信半疑,最后还是接过来,他看见日记本的扉页上这样写道:“池塘之底——1949年”。

佩皮诺告诉莫杭治,“这是克雷芒·马修在池塘之底期间写下的日记,他所有的故事,还有我们的,他指定要把它交给你,我本想把它作为历史档案保存起来,不过……”

莫杭治缓缓地翻开日记本,伴随着克雷芒·马修来到“池塘之底”,他们师生难以忘怀的故事,便由此拉了精彩的序幕。

以上,便是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开篇情节,而那个叫克雷芒·马修的老师,成为改变了他们一生的重要人物。

好的老师,绝不止于“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他还要引导学生,遵循内心的夙愿,实现自我的价值。

“让迷茫的人不迷茫,让优秀的人更优秀,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在这个浮躁不安的世界里,老师的职责和价值就在于,启迪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定海神针”,那个为之奋斗一生、持续精进的人生意义。

马修初来乍到,一桩冤案,当头一棒,令他大开眼界。

只听一声巨响,马桑大叔的眼睛,止不住地流血。

哈珊作为校长,并没有着手调查事实的真相,而是敷衍地恐吓学生。

马修根据上任学监的善意提醒,迅速锁定:乐格克。除此之外,他还格外注意莫杭治,这个具有“天使的脸蛋,魔鬼的身材”的危险分子。

来到教室,马修并不记恨,乐格克带头传递他的公文包,甚至还在校长面前,替乐格克遮掩“罪行”。

私下里,聪明的马修,以退为进,积极引导乐格克负荆请罪,让其细心照顾马桑大叔,直到后者康复。

马修始终认为,与其严刑逼供,不如改过自新。

正如《论语·为政》所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至此,马桑大叔被打一案,正式告一段落。接下来,合唱团的组建,才是他们师生,真正和解的动力。

事情要从头说起。以郭邦为首的“坏学生”,撬开了马修的橱子,从中翻出《圣母的祈祷》作曲。也正是这个意外,使得他萌生了为孩子们进行音乐创作的想法。

说时迟那时快,马修根据音色特点,把孩子们分成不同的站位,从此之后,他们日夜不休地排练合唱。

是合唱团,让孩子们爱上了马修,也点燃了他们心中的火焰。与此同时,精诚团结、群策群力这些深奥的概念,伴随每一次合唱,融入每个人的心底。

在以后的岁月中,马修还帮着佩皮诺考试作弊,告诫蒙丹不要欺负弱小。当他发现蒙丹和郭邦偷吃大餐时,并没有直接向校长高密。

甚至还替莫杭治隐瞒频繁被罚的窘境,只是告诉前来探视的单亲妈妈,他去补牙了,从而保护了莫杭治的自尊心。

即使证据确凿,明知郭邦才是偷盗真凶,也没有恶意揭发事实,而是极力向校长解释,希望放过无辜者蒙丹。

对于孩子们的错误,马修循循善诱,哈珊咄咄逼人;针对肇事者,前者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后者一律惩戒。

得到的结果,也是一目了然。

这不禁让我们反思,好的老师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电影《老师·好》中的苗宛秋,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对待学生热忱关切,既自命清高,又刻板严苛。这种老师,读书的时候,让学生恨到骨子里,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也会印刻在无数人的心底。

回到电影之中,马修以宽容接纳学生的错误,以真诚带领学生的梦想,宛如灯塔,照亮别人的路。

如果说,马修给孩子们构建了天堂,哈珊便是地狱的制造者。

马修和哈珊第一次见面时,就是鲜明的对比:

“你就是克雷芒·马修吗?”哈珊站在高高的台阶上,不屑一顾地问道。

马修转身回头,致以敬意。

“哈珊,这里的校长。”他西装革履,一本正经地自我介绍。

马修行色匆匆地跑上楼梯,校长直接斥责对方不守时,他根本不听马修的正当解释,并且一再强调,必须尊称他:“校长先生”。

由此,一幅刻板固执、不解风情的老男人形象,呼之欲出。

而接下来发生的故事,更是颠覆了大家对于校长的认知。

哈珊诬赖彭尼法斯就是伤害马桑大叔的凶手,鄙视佩皮诺智商低下。

不能容忍莫杭治对自己的侮辱,直接将其禁闭处理;怀疑蒙丹偷盗,不分青红皂白,狠狠得狂抽他的脸;嫉妒马修很得人心,直接下令:“终止合唱团”。

对于哈珊而言,维护自身的体面,要远远高于教育学生成才。毕竟,捍卫权力才是一等一的大事,而为此牺牲的人,在他看来,如同蝼蚁。

为了讨得公爵夫人的欢心,他公然声称,合唱团是他的注意,并且趁着外出度假的机会,私下向她申请预算。

好在老天开眼,恰逢学校彼时出现火灾,他才竹篮打水一场空。为了逃避责任,他将马修辞退,堵住悠悠之口。

作为校长,哈珊毫无担当;对待学生,他更是没有爱心。趋炎附势,唯利是图,真是一幅伪君子的嘴脸。

《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校长也是如此,他压榨学生、逼迫儿子,穷其一生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这样的校长,将自私自利之心,作为立人达人之障。最后,害人害己,徒劳无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在中国,李叔同的一曲《送别》,道尽了千百年来,师生们的恋恋不舍。

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结尾,马修也要黯然离去。

起初,他怨怼没人送行,甚至还在心里埋怨孩子们的冷漠。

恰逢此时,远处歌声扬起,地上纸片斑斑,幼稚的字迹,青涩的口吻,烙印着沉甸甸的敬意。这是孩子们送给他的礼物,可爱的千纸鹤,从教室窗口纷纷落下,好像美丽的蝴蝶,带来了最美的祝福。

马修拿起行李箱,深情回首,满脸微笑,他是多么幸运,得到了这个世界上,最真挚的情感。

与马修的光荣离开相比,哈珊的退场,可谓狼狈不堪。

由于马桑大叔等人,联合举报了校长虐待学生的各种做法,而且证据确凿。结果就是,他卷铺盖走人,没有任何人留恋相送。

其实,无论过程如何曲折,到终了,每个人,都会走向,看似偶然,却十分必然的结局。

老师和校长,一个收获了温暖的别离,一个接受了潦草的收尾。

这也是“池塘之底”的孩子们,交付给我们的人性答卷。他们用最单纯的心灵,折射出了世间的善恶美丑。

谁说,他们不是最聪明的呢?

其实,在孩子们的内心深处,对于美丑、善恶、好坏、真假,没有枯燥概念上的识别,却有着得天独厚的敏感。

他们亲近马修,热爱他发自内心的善良,来自肺腑的至诚。对于孩子们而言,马修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亲切和蔼的“好朋友”,马修绝不是学生的对立面,而是他们的“合谋者”。

在“池塘之底”,马修和学生,患难与共,同欢乐,共进退。他为莫杭治的音乐梦想拨云见日,他为佩皮诺的脆弱心灵注入爱的力量,他教导乐格克和郭邦趋利避害……他是打开孩子心灵之窗的,最高亢的那一声战鼓。

时光荏苒,孩子长大,千言万语,凝结于心。

遥遥千里相望,他还是我们尊敬的老师。

他是点亮生活的光,他是温暖岁月的风。

纸短情长,千言万语,不能表达,万千感激于万一。

【排版 | 沐漪】

【每日话题】关于《放牛班的春天》你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柴叔爱听~

(欢迎关注,文章版权归砍柴书院平台账号所有,任何媒体平台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