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狂人日记》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化运动早期第一篇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正是这篇现代白话文小说,拉开了中国白话文改革的序幕,《狂人日记》一时被奉为为现代白话文的开山鼻祖,被当时的人传为经典。鲁迅先生也因为这篇小说声名大震,《狂人日记》写了某君昆仲,得了一场大病,在病中写了两篇日记,记述自己当时得了迫害狂病的心理,他觉得周围的人都想要吃它,又不敢吃它,最后悟出了中国历史几千年吃人的事实,一代代人被封建礼教吃人的“仁义道德”束缚,最后连孩子也不放过,鲁迅通过写狂人的所思所想,意在揭露和抨击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大声疾呼,年轻人一定不要被封建礼教荼毒,最后无奈的呐喊出“救救孩子”的美好愿望。

这是鲁迅先生在新文化运动早期对封建礼教无情的反抗,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当时辛亥革命半途而废,外国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加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虽然封建王朝已经破灭,但是封建思想还根深蒂固,鲁迅先生敏锐的察觉到封建礼教仍然吃人的事实,他愤怒的向封建礼教宣战,提倡白话文,进行新文化运动,正是篇文章第一次真正刺向封建礼教,获得了广大向往自由与民主青年的追捧,《狂人日记》一时被传颂,虽然这篇文章声名远播,但是对于自己极为严格的鲁迅先生,其实对《狂人日记》的写作颇为不满,他曾在一次提问中,当有人问他在所做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哪一篇时,鲁迅先生毫不犹豫的答复《孔乙己》,他又补充道:“比起《狂人日记》我更喜欢《孔乙己》,《狂人日记》很幼稚,而且太逼促.......”,鲁迅先生喜欢《孔乙己》是因为《孔乙己》写得从容不迫,真正完整的交代了孔乙己落魄的社会现实,完整的表达出了自己的思想,而《狂人日记》相较起来。确实有很多地方没有交代清楚。

鲁迅先生也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的信中说道:“《狂人日记》实为拙作……”。虽然鲁迅先生对于《狂人日记》不甚满意,但是其释放出的思想光辉,仍然是一篇不错的佳作,而鲁迅先生对《孔乙己》情有独钟,也是有原因的。

《孔乙己》独得鲁迅先生的青睐

《孔乙己》是一篇很从容的故事,故事源于鲁迅先生老家的一个小酒馆咸亨酒店,这酒店中经常来一个读书人孔乙己,孔乙己的身份是一个落魄秀才,他是一个固执的知识分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是在封建科举制度荼毒下,落魄的知识分子,虽然他生活窘困,但是一向还要保持知识分子的威严,他本来没钱喝酒却每次赊账也要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而酒店里的看客一直把孔乙己当做一个笑话,时常将孔乙己作为谈话的笑柄,他生活困难,时常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却死不承认,尤其是偷了秀才家的书,被人毒打,还要嘴硬说读书人的事不算偷。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没考上秀才,也没有营生,穷困潦倒,自己却又不正视自己眼前的现状,终究要做科举制度的牺牲品。鲁迅这篇《孔乙己》也是抨击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的写作技巧上大加打磨,首先这篇《孔乙己》,鲁迅先生以小伙计第一人称的视角,将小伙计置身于两个场景中:一、他是孔乙己由穷酸到落魄,最终被残害的见证者,无论是孔乙己的出场,以及被看客的奚落,都看在小伙计的眼里,将孔乙己的可悲与可气、可笑又可怜表达的淋漓尽致,同时也烘托出掌柜与酒店看客的冷漠无情,麻木和吃人的本质。是这些人一步步将孔乙己逼上了绝路。

二、小伙计也是一个旁观者和被带入者,他对孔乙己一步步被残害这件事看在眼里,而且通过小伙计对孔乙己态度的微妙变化,刚开始是一个十二岁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当伙计的纯真少年,做不到伺机往酒里羼水,他起初在孔乙己被嘲弄时,却能发现孔乙己从不拖欠的美好品行,但是身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也无时无刻不被环境所同化,到孔乙己被打断腿时的,也丝毫没有同情,小伙计从纯真到麻木,最后渐渐被掌柜和酒客所同化,这其实也从侧面写出了小伙计的悲哀,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无时无刻不接受来自环境的摧残,最终变得麻木不仁,鲁迅先生正是要揭示这畸形社会对人的影响和毒害。

鲁迅先生名篇屡被剔除

鲁迅先生不仅有《狂人日记》、《孔乙己》这样的佳作,很多反映鲁迅先生对封建社会批判的文章《祝福》、《故乡》、《阿Q正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等更是很早被选入语文教材,这是我们年轻人接触鲁迅先生思想最好的良药,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改革,鲁迅先生的作品屡被剔除,从1949年到1978年鲁迅先生的文章被选入语文教材的小说、杂文、散文非常多,1958年,收入了多达31篇鲁迅先生的文章,1978年之后,教育改革,鲁迅先生的文章已经减少到20篇,到1981年修订初高中教材时,鲁迅先生被选入8篇小说,4篇散文,10篇杂文,到了2004年,鲁迅先生的文章大幅缩水,高中语文教材只有两三篇鲁迅先生的文章,人教版2004年的教材更是将《阿Q正传》、《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佳作全部删除,2013年,初中语文教材又删除了鲁迅先生的《风筝》。2017年新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小学教材只选了鲁迅先生两篇文章,初中只选了6篇文章。

现代人值不值得读鲁迅先生的文章

有人说鲁迅先生的文章在内容和主题上已经不合时宜,鲁迅先生曾被伟人评价为“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很多著名作家都佩服鲁迅的思想,叶圣陶评价鲁迅:“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在大众的心里。”

郁达夫怀着悲痛在《忆鲁迅》里写道:“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现在年轻人正在被手机、娱乐、游戏、网络直播所迷惑,问及孩子们的梦想,很多都是当明星、当主播,可见我们的文化价值正在逐渐缺失,而鲁迅先生的作品无疑是塑造我们精神最好的良药。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呼吁:鲁迅精神是超越时代的,他思考、质疑、反抗、呐喊,肩住黑暗的闸门,笔端的锋芒不灭,年轻人应该多读鲁迅,鲁迅精神可以指引现实路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