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集團軍某旅着眼提升練兵效果,改變以往火炮實彈射擊考覈“流水作業”模式——

營連指揮員同時同考一張卷

■楊琪瀟 解放軍報記者 陳 利

上圖爲指揮員與指揮偵察班班長在考覈現場同步計算偏差量。王 楊攝

“表尺加××,方向向右××-××,××發××秒放!”隨着指揮員下達指令,遠處陣地傳來陣陣轟鳴。片刻之後,炮彈精準落入目標區,騰起漫天硝煙。

6月下旬,第71集團軍某旅在皖東山林間組織火炮實彈射擊考覈。記者在現場看到,與以往“誰考覈誰作業”的模式不同,全旅營連級指揮員同考一張卷,每當炮彈落入目標區,所有指揮員同時觀察炸點、同步作業。

現場組織考覈的該旅領導介紹,觀察炸點、確定炸點偏差量、計算修正量等課目,是炮兵指揮員必須熟練掌握的技能。上了戰場,火炮能不能打得準,全看指揮員下達的參數對不對。

然而,由於部隊每年組織火炮實彈射擊次數有限,這些課目的訓練往往以模擬的形式進行。

即便趕上實彈射擊考覈,也往往是各營連“流水作業”,雖然全旅一次考覈的彈藥消耗量不小,但分到每名指揮員頭上的僅有數枚而已,這就導致不少指揮員實戰經驗不足,“平時訓練都優秀、一打實彈就脫靶”的現象時有發生。

二連指導員沈忱對此深有體會。去年,他兩次參加實彈射擊考覈,都因炸點判斷失誤,導致成績不理想。

“與模擬訓練不同,實彈射擊時,炮彈爆炸產生的爆煙、火光、塵土等,都會對指揮員判斷炸點位置造成影響,加上山間的薄霧遮擋,每一發實彈其實都是一道全新的考題。”沈忱告訴記者,此次考覈前他還心懷忐忑,擔心再次考砸了,但新的組訓模式讓他有了信心。

“還沒到考覈,我就已經完成了上百次的實彈檢驗!”說話間,又一枚炮彈出膛,沈忱趕忙操作偵觀器材開始作業。正當記者睜大雙眼尋找炮彈落點時,沈忱已經測量完畢。放下器材,他指着目標區比劃起來:“看炸點光亮、觀爆煙風向,排除視界內的遮蔽影響,將觀察器材的十字線卡住中心測量讀數……近百次實操下來,這套流程我已經駕輕就熟。”

翻開沈忱的近百組炸點判讀記錄,記者看到,從最初的測量誤差大、搜索速度慢,到如今每次的判讀數據與指揮所提供的標準答案相差無幾,沈忱的跟隨訓練效果已經顯現。

“炸點捕捉得快,修正量還要計算得準。”顧不上和記者多說,沈忱又拿起諸元計算器,在按鍵上十指如飛地忙活起來。

“修正方法不同,計算步驟也略有差別,需要根據現場環境自行判斷、自行選擇。”完成計算,沈忱向一旁的計算班班長報出了自己的答案,在得到肯定的答覆後,繼續向記者介紹,“每輪射擊,指揮組都會安排一名經驗豐富的計算班班長同步作業,方便我們驗證自己的計算結果。”

沈忱說,若是個人連續3輪的計算結果出現較大偏差,計算班班長就會帶着一起重新演算,查找問題癥結,糾正錯誤操作。

訓考結合,以考促訓。在隆隆炮聲中,沈忱的指揮能力悄然升級。輪到他上場考覈時,記者注意到,他的神情沒有了之前的忐忑,腳步輕快而自信。

幾輪炮響過後,指揮組揭曉考覈結果,記者起身向沈忱祝賀:恭喜取得滿分的好成績!

記者手記

挖一挖考覈場的 “訓練潛力”

■陳 利

採寫這條新聞時,記者的腦海裏不時迴響起曾經聽過的一句話:打仗時需要具備的能力,不能等到打仗時再學。

考場如戰場。長期以來,一些部隊的訓練考覈習慣於“流水作業”,既便於組織,也方便成績評定。但是,考覈的目標不能僅僅盯在一營一連一人的成績評定上,還要看到組織一次考覈投入人力、物力資源構建出的逼真環境、真實“戰場”,以及由此催生出的“訓練潛力”。

就像這個旅組織火炮實彈射擊考覈,“一人蔘考,全員跟訓”的模式真正讓每發炮彈都發揮出了最大的練兵效益。是否還有其他考覈課目可以參照這種做法?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探索。

相關文章